"春尽杂英歇":暮春时分,各色花卉都已经凋谢了,
# 歇:凋零。花、木、草枯萎。,杂英:各色花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夏初芳草深":但初夏将来,芳草十分繁茂。
# 芳草深:指已经是暮春时节。宋曹豳《春暮》诗:“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薰风自南至":和暖的风从南方吹来,
# 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吹我池上林":吹到我家池塘边的树林中。
"绿蘋散还合":风来时把池塘里的浮萍吹散,风停时浮萍又聚集在了一起,
# 绿蘋:绿苹,水中植物,亦称水苹,浮苹。浮在水面,叶绿色,夏天开小白花。
"赪鲤跳复沈":池中的红鲤鱼不时跳出水面又沉回池底。
# 沈:同“沉”。,赪鲤:赪指红色,赪鲤指红鲤鱼。
"新叶有佳色":树木新长出的叶子青翠欲滴,散发出美丽的光彩,
"残莺犹好音":林中黄莺鸣叫,晚春时节的黄莺鸣声依然婉转动听。
# 残莺:指晚春的黄莺鸣声。唐李颀《送人尉闽中》诗:“阊门折垂柳,御苑听残莺。”
"依然谢家物":心中喜爱的依然是谢灵运的诗作,
# 谢家物:参照下句“惭无康乐作”,是指谢灵运的诗作。谢灵运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开创山水诗派。袭封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池酌对风琴":我在池边喝酒,迎风弹琴。
"惭无康乐作":我做不出谢灵运那样好的诗,感到很惭愧,
# 康乐:谢灵运,南朝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秉笔思沈吟":我握着笔沉吟苦思,想写出好的诗作。
# 沈吟:沉吟。,秉:拿着,握着。
"境胜才思劣":周围景色优美,可是我却文思枯竭,
# 境胜:景色优美。
"诗成不称心":勉强做成了一首诗,看来看去却感到不满意。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季节变化的诗。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夏之交的自然景致,展示了季节的变迁和作者的内心状况,并融入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抒发了对才思不佳的懊悔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初夏南池美景的细腻描绘,如“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又有诗人在这种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如“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将景与情紧密融合,使读者能从景中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从诗人的感慨中更能体会到景色的动人。动静结合:诗中“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浮萍的聚散和鲤鱼的跳跃是动态描写,“新叶有佳色”则是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让初夏的景象跃然纸上。对比:如开篇“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用春天百花凋谢与夏天芳草繁茂形成对比,突出了季节的变化和初夏的特点。同时以“境胜”与“才思劣”进行对比,强调了诗人眼中景色的优美和自己才思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对自身创作的不满。
3. 分段赏析
《首夏南池独酌》开篇通过“杂英歇”和“芳草深”的对比,写出了春去夏来的季节变化,展现了两个季节鲜明的特点;“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六句着力于描写周围的景物,从风、树、萍、鱼、叶、莺等多个角度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动感的初夏画面,动静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两句点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依然是如谢灵运笔下的美好景物,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同时也流露出对谢灵运的追慕之情;末尾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自觉才思有限,惭愧不能像谢灵运那样写出好的诗作,虽勉强成诗,却并不满意,这既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
上一篇:唐·崔颢《澄水如鉴》
下一篇:唐·李德裕《忆平泉杂咏·忆新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