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shuǐ
jiàn

朝代:唐作者:崔颢浏览量:2
shèng
xián
jiāng
shàng
shàn
zhù
qíng
shēn
jié
bái
quán
chéng
qīng
yǒu
piàn
xīn
jiāo
zhī
náo
làn
zhuó
nán
qīn
fāng
cùn
xuán
gāo
jiàn
shēng
chén
duì
quán
néng
jiè
jìng
jìng
xiāng
lín
lián
shèn
chuán
jiā
zhèng
liú
fāng
jīn

译文

自古以来圣贤常以水设喻,水蕴含着至善的深厚内涵。澄水的洁白源于其完美的特质,清澈透明展现出它纯粹的内心。面对虚浮之风它不屈服,污浊也难以将它侵染。将澄水当作高悬心中的明镜,人生又怎会沉沦。面对泉水就如同面对明镜,能够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以廉洁谨慎的品德传承家风,这样的美名定能流传古今。

逐句剖析

"圣贤将立喻":自古以来圣贤常以水设喻,

"上善贮情深":水蕴含着至善的深厚内涵。

# 上善:至善,完美的人。

"洁白依全德":澄水的洁白源于其完美的特质,

# 全德:指道德、品德完美无缺。

"澄清有片心":清澈透明展现出它纯粹的内心。

"浇浮知不挠":面对虚浮之风它不屈服,

# 浇浮:社会风气轻浮浅薄。

"滥浊固难侵":污浊也难以将它侵染。

# 滥浊:鄙陋,过度混乱。

"方寸悬高鉴":将澄水当作高悬心中的明镜,

# 高鉴:高悬的明镜。,方寸:指心。

"生涯讵陆沉":人生又怎会沉沦。

# 陆沉:陆地无水而沉,借指隐居或埋没。,讵:岂,怎。

"对泉能自诫":面对泉水就如同面对明镜,

"如镜静相临":能够自我告诫、自我反省。

"廉慎传家政":以廉洁谨慎的品德传承家风,

"流芳合古今":这样的美名定能流传古今。

# 古:应,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澄水如鉴》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五言排律。全诗围绕“澄水”与“鉴(镜子)”的相似特质,阐述道德修养的主题。开篇点明圣贤以水设喻,强调水“上善”之德;中间数联描绘澄水洁白、澄清、不被污染的特性,喻指君子坚守全德、内心纯粹、不为世俗侵扰的品质;尾联“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将个人品德修养上升到家风传承与历史价值层面,倡导以廉洁谨慎的品德传家,方能流芳千古。全诗将水的物理特性与道德观念紧密结合,语言凝练,对仗工整,体现出唐代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诗人指出自古以来,圣贤常以水为喻,阐述道理,因为水蕴含着“上善”的深厚内涵。“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种至善的品德,正是诗人所要赞颂与追求的,为全诗奠定了以水喻德的基调。“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诗人直接描绘澄水的特质,澄水的洁白源于其纯净无瑕,正如君子依靠自身的完美品德立身;澄水的清澈透明,恰似君子拥有一颗澄澈、纯粹的内心。此联将水的外在形态与君子的内在品德巧妙对应,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具体可感。“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进一步突出澄水的坚韧品质。面对虚浮不实的浇薄风气,澄水不为所动,坚守自我;即便有污浊之物侵扰,它也能保持清澈,难以被污染。这两句诗以水喻人,赞颂了君子在复杂的世俗环境中,坚守道德准则,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不良因素所侵蚀的高尚品格。“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诗人将澄水比作高悬于心中的明镜,时刻警醒自己。有了这面“明镜”,人生又怎会沉沦?此句强调了自我反省与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君子应以澄水为鉴,审视自身行为,规范品德修养,避免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再次强调澄水如镜的特质,面对泉水,就如同面对明镜,能够自我告诫、自我反思。这既是对前文的呼应,也进一步深化了以水为鉴、修身自省的主题。“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尾联将个人品德修养提升到更高层次。诗人认为,以廉洁谨慎的品德传承家风,方能使家族的美名流传千古,与古今的贤德之人一样,为后世所敬仰。这两句诗不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也体现出诗人对道德传承与历史价值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偶作》

下一篇: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