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ái
shì
zhī
xiān
bàn
zuì
xíng
bàn
zuò
chán
jīn
wéi
jiān
yǐn
jiǔ
dāng
shí
qǐng
qián
děng
xián
chí
shàng
liú
bīn
suí
shì
dēng
qián
yǒu
guǎn
xián
dàn
wèn
shēn
xiāo
fǒu
fēn
wèi
lùn
nián

译文

我身着白衣,如隐居修行的居士,又似那服食紫芝的仙人,有时带着几分醉意边走边吟唱,有时静坐下来修习禅定。如今我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虽身处尘世,却也能饮酒自乐,就如当年的绮季,坚守自身气节,不向他人求取钱财。平日里随意地在池塘边挽留宾客相聚,在各种场合下,灯前都有音乐管弦相伴。只是问问自己,能否真正消受得起这样的生活,在分司任职的这种趣味,不必去计较时间的长短。

逐句剖析

"白衣居士紫芝仙":我身着白衣,如隐居修行的居士,又似那服食紫芝的仙人,

"半醉行歌半坐禅":有时带着几分醉意边走边吟唱,有时静坐下来修习禅定。

"今日维摩兼饮酒":如今我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虽身处尘世,却也能饮酒自乐,

"当时绮季不请钱":就如当年的绮季,坚守自身气节,不向他人求取钱财。

"等闲池上留宾客":平日里随意地在池塘边挽留宾客相聚,

"随事灯前有管弦":在各种场合下,灯前都有音乐管弦相伴。

"但问此身销得否":只是问问自己,能否真正消受得起这样的生活,

"分司气味不论年":在分司任职的这种趣味,不必去计较时间的长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诗人以“白衣居士紫芝仙”自比,描述自己半醉行歌、半坐参禅,在日常中留客宴饮、有管弦作伴的生活状态。还运用维摩诘、绮季等典故,表达自身超脱世俗的心境和不慕钱财的气节,尾联则流露出对当下生活的审视,以及对官职名利的淡然态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维摩”即维摩诘,是佛教中在家修行的居士,以智慧著称,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如维摩诘般通达且不拘泥于形式,能饮酒又有修行智慧;“绮季”是汉初商山四皓之一,这里用典表明自己不贪钱财。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内涵,表达自己的志趣。比喻:“白衣居士紫芝仙”,诗人将自己比作身着白衣的居士和紫芝仙人,塑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形象,体现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禅”:诗人以“白衣居士紫芝仙”自比,将自己比作超凡脱俗的仙人,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半醉行歌半坐禅”描述了他时而带着微醺唱歌,时而静坐参禅的状态,表现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以及在酒与禅之间切换自如的惬意。颔联“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今日维摩兼饮酒”中,维摩诘是佛教中在家修行的大乘佛教居士,能言善辩,智慧超群。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如维摩诘般,虽身处世俗却有超脱的心境,同时也喜爱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绮季是商山四皓之一,这里表示诗人像绮季一样,不依赖他人钱财,有着自身的气节,对钱财持淡泊态度。颈联“等闲池上留宾客,随事灯前有管弦”:描绘了日常的生活场景,他随意地在池塘边挽留宾客相聚,在各种场合的灯前都有音乐管弦相伴。“等闲”“随事”突出了其生活的随性、自在,展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氛围。尾联“但问此身销得否,分司气味不论年”:诗人发出疑问,思考自己能否真正消受得起这样的生活,流露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审视。“分司气味不论年”则体现出他对于官职的态度,他认为在分司(唐代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的一种制度)任上的趣味,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进一步表明他看淡官职名利,更注重内心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筝》

下一篇:唐·长孙佐辅《别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