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ng
yǒ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ué
shuāng
móu
àn
nián
jīng
liǎng
bìn
cāng
bìng
yīng
chù
lǎo
gèng
máng
xùn
xīn
qíng
shǎo
xiū
guān
dào
cháng
jīn
qiū
guī
dìng
chóng
liáng

译文

一天天觉得双眼昏花,一年年惊觉两鬓斑白。疾病应当是无处可躲避的,年老更不适合忙碌操劳。迎合世俗的心情渐渐减少,辞官归隐的道理越发深长。今年秋天回去已定,何必再反复思量。

逐句剖析

"日觉双眸暗":一天天觉得双眼昏花,

"年惊两鬓苍":一年年惊觉两鬓斑白。

"病应无处避":疾病应当是无处可躲避的,

"老更不宜忙":年老更不适合忙碌操劳。

"徇俗心情少":迎合世俗的心情渐渐减少,

"休官道理长":辞官归隐的道理越发深长。

"今秋归去定":今年秋天回去已定,

"何必重思量":何必再反复思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重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作者双眼渐暗、两鬓染霜的衰老之态,抒发了对衰老病痛的深切感受;颔联感慨疾病难避、年老不宜忙碌的心声;颈联提及徇俗之心日减、休官之理渐明,表达了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人生态度;尾联表明今秋归去的决心。全诗语言平易晓畅,展现了诗人在年老之际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与抉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重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创作于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的一首诗,时年白居易54岁。当时正是诗人历经宦海沉浮之后,身体逐渐衰老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人生迟暮感慨的感怀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心生退意的状态,表达了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后四句直抒胸臆,“徇俗心情少,休官道理长”体现对世俗事务的疏离,直接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想法;“今秋归去定,何必重思量”则明确归隐决心,无需再反复犹豫,形成由景入情的完整情感脉络。

3. 分段赏析

“日觉双眸暗,年惊两鬓苍”两句描写了衰老的迹象。“日觉”写出视力衰退是日复一日逐渐发生的,日常便能感受到;“年惊”则点出对岁月流逝的惊讶,两鬓变得斑白,让人猛然察觉到时光的无情。这两句语言平实,却精准地捕捉到了人到老年身体上的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老的感慨。​“病应无处避,老更不宜忙”两句是由衰老引发的人生感悟。“病应无处避”点明人到老年,疾病难以避免,这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老更不宜忙”则是说年老之后,不应再像年轻时那样奔波忙碌,而要懂得静养。这两句充满了对生活的理性认知,展现出诗人对老年生活状态的思考。​“徇俗心情少,休官道理长”两句抒发了内心的志向变化。“徇俗”指屈从于世俗,“徇俗心情少”说明诗人随着年岁增长,迎合世俗的心思渐渐淡了;“休官道理长”直接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想法,认为这样做有充分的道理。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自然。​“今秋归去定,何必重思量”两句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定”字体现出诗人已经下定决心,今年秋天一定要归隐;“何必重思量”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决定的坚定,无需再反复犹豫。这两句语气果断,展现出诗人摆脱俗世束缚、回归田园的决绝,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

下一篇:唐·郑遨《宿洞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