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南华经":常常听闻《南华经》,
"巧劳智忧愁":书中讲到聪明勤劳反而带来智慧和忧愁。
"不如无能者":不如那些无所作为的人,
"饱食但遨游":只知饱食终日,四处遨游。
"平生爱慕道":我平生喜爱并向往道家的思想,
"今日近此流":如今终于接近了这种生活方式。
"自来浔阳郡":自从来到浔阳郡,
"四序忽已周":四季已经轮回了一圈。
"不分物黑白":不分黑白,
"但与时沉浮":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沉浮。
"朝餐夕安寝":早晨吃饭,晚上安心睡觉,
"用是为身谋":这就是我为自身所做的打算。
"此外即闲放":除此之外,就是闲适自在,
"时寻山水幽":时常去寻找山水的幽静之处。
"春游慧远寺":春天游览慧远寺,
"秋上庾公楼":秋天登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有时吟诵一首诗,
"或饮茶一瓯":有时喝一杯茶。
"身心一无系":身心毫无束缚,
"浩浩如虚舟":如同浩渺虚舟般自由。
"富贵亦有苦":富贵也有它的苦处,
"苦在心危忧":苦在内心的焦虑与担忧;
"贫贱亦有乐":贫贱也有它的快乐,
"乐在身自由":乐在身体的自由自在。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一句,通过描写宿鸟的动态和晨光逐渐照亮东边屋顶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和生动性。这种手法不仅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生机,还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对比:在“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中,诗人通过对富贵与贫贱、苦与乐的对比,揭示了不同生活方式中的得失。这种对比手法突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自由的珍视。细节描写:如“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等句子,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享受。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生活气息。情景交融: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活动的结合,如“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和“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使得诗歌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在的情感深度。象征:诗中的“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传达了对心灵解脱和精神自由的渴望。
2. 分段赏析
《咏意》首部分“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通过引用《南华经》(即《庄子》)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向往,认为过于聪明勤劳反而会带来智慧和忧愁,不如那些无所作为的人,只知饱食终日,四处遨游,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推崇与向往;接下来“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长期以来对道家思想的喜爱,并且在来到浔阳郡后,已经度过了一年的四季,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心境的变化。诗中段落“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描绘了诗人不区分是非黑白,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每天按时吃饭、安心睡觉,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的态度。“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则展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方式,春天游览慧远寺,秋天登上庾公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诗人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亲近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结尾部分“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通过对具体活动的描写,如吟诗、饮茶等,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将自己比作虚舟,形容其身心毫无束缚的状态。最后两句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富贵与贫贱的看法,认为富贵虽然富有但也伴随着忧虑,而贫贱虽然贫困但却拥有心灵的自由,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强调了精神自由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具体的场景刻画,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及其深刻的哲学思考。
上一篇:唐·白居易《归田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书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