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háng
wén
nán
huá
jīng
qiǎo
láo
zhì
yōu
chóu
néng
zhě
bǎo
shí
dàn
áo
yóu
píng
shēng
ài
dào
jīn
jìn
liú
lái
xún
yáng
jùn
zhōu
fēn
hēi
bái
dàn
shí
chén
cháo
cān
ān
qǐn
yòng
shì
wèi
shēn
móu
wài
xián
fàng
shí
xún
shān
shuǐ
yōu
chūn
yóu
huì
yuǎn
qiū
shàng
gōng
lóu
huò
yín
shī
zhāng
huò
yǐn
chá
ōu
shēn
xīn
hào
hào
zhōu
guì
yǒu
zài
xīn
wēi
yōu
pín
jiàn
yǒu
zài
shēn
yóu

译文

常常听闻《南华经》,书中讲到聪明勤劳反而带来智慧和忧愁。不如那些无所作为的人,只知饱食终日,四处遨游。我平生喜爱并向往道家的思想,如今终于接近了这种生活方式。自从来到浔阳郡,四季已经轮回了一圈。不分黑白,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沉浮。早晨吃饭,晚上安心睡觉,这就是我为自身所做的打算。除此之外,就是闲适自在,时常去寻找山水的幽静之处。春天游览慧远寺,秋天登上庾公楼。有时吟诵一首诗,有时喝一杯茶。身心毫无束缚,如同浩渺虚舟般自由。富贵也有它的苦处,苦在内心的焦虑与担忧;贫贱也有它的快乐,乐在身体的自由自在。

逐句剖析

"常闻南华经":常常听闻《南华经》,

"巧劳智忧愁":书中讲到聪明勤劳反而带来智慧和忧愁。

"不如无能者":不如那些无所作为的人,

"饱食但遨游":只知饱食终日,四处遨游。

"平生爱慕道":我平生喜爱并向往道家的思想,

"今日近此流":如今终于接近了这种生活方式。

"自来浔阳郡":自从来到浔阳郡,

"四序忽已周":四季已经轮回了一圈。

"不分物黑白":不分黑白,

"但与时沉浮":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沉浮。

"朝餐夕安寝":早晨吃饭,晚上安心睡觉,

"用是为身谋":这就是我为自身所做的打算。

"此外即闲放":除此之外,就是闲适自在,

"时寻山水幽":时常去寻找山水的幽静之处。

"春游慧远寺":春天游览慧远寺,

"秋上庾公楼":秋天登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有时吟诵一首诗,

"或饮茶一瓯":有时喝一杯茶。

"身心一无系":身心毫无束缚,

"浩浩如虚舟":如同浩渺虚舟般自由。

"富贵亦有苦":富贵也有它的苦处,

"苦在心危忧":苦在内心的焦虑与担忧;

"贫贱亦有乐":贫贱也有它的快乐,

"乐在身自由":乐在身体的自由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主题围绕对道家思想的向往及对简单生活的赞美。诗中描绘了诗人日常的生活细节,如早晨起床、饮食作息、游览寺庙和吟诗饮茶等,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喜爱以及对富贵贫贱各有苦乐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一句,通过描写宿鸟的动态和晨光逐渐照亮东边屋顶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和生动性。这种手法不仅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生机,还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对比:在“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中,诗人通过对富贵与贫贱、苦与乐的对比,揭示了不同生活方式中的得失。这种对比手法突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自由的珍视。细节描写:如“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等句子,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享受。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生活气息。情景交融: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活动的结合,如“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和“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使得诗歌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在的情感深度。象征:诗中的“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传达了对心灵解脱和精神自由的渴望。

2. 分段赏析

《咏意》首部分“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通过引用《南华经》(即《庄子》)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向往,认为过于聪明勤劳反而会带来智慧和忧愁,不如那些无所作为的人,只知饱食终日,四处遨游,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推崇与向往;接下来“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长期以来对道家思想的喜爱,并且在来到浔阳郡后,已经度过了一年的四季,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心境的变化。诗中段落“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描绘了诗人不区分是非黑白,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每天按时吃饭、安心睡觉,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的态度。“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则展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方式,春天游览慧远寺,秋天登上庾公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诗人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亲近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结尾部分“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通过对具体活动的描写,如吟诗、饮茶等,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将自己比作虚舟,形容其身心毫无束缚的状态。最后两句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富贵与贫贱的看法,认为富贵虽然富有但也伴随着忧虑,而贫贱虽然贫困但却拥有心灵的自由,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强调了精神自由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具体的场景刻画,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及其深刻的哲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归田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书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