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ìng
yún
zhāng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kūn
lún
yuán
shí
shēng
qìng
yún
rén
zuò
yīn
yūn
zài
guī
nán
fēng
xūn
cóng
fāng
làn
màn
fēn
fēn
kuàng
qiān
qìng
yún
lái
zhǐ
jīn
zuò
tiān
fēi
tiān
qìng
yún
shuí
chāng
fēi
shèng
qìng
yún
shuí
guāng
qìng
yún
guāng
zhōu
dào
chāng
jiǔ
wàn
qiān
tiān
shòu
huáng
nián

译文

昆仑山的原始精气,生出了祥瑞的庆云。圣人出世了,五彩云气弥漫飘荡。遥想舜帝母亲的时代,南风温暖和煦。那时百花盛开灿烂,草木茂盛繁密。啊,时隔遥远的上千年,庆云终于又降临了。像美玉的叶子、黄金的枝干(般尊贵的事物),保佑我们的天子。如果不是我们的天子,庆云为谁而昌盛?如果不是我们的圣母(神明),庆云靠谁而发光?庆云发光了啊,王朝的基业就昌盛了啊。九万八千年,这是上天赐予皇帝的年寿。

逐句剖析

"昆仑元气":昆仑山的原始精气,

# 元气:指天地未分之前混一之气。,昆仑:山名,地在今西藏、新疆间。我国古代一些著作中认为它是万山之祖。

"实生庆云":生出了祥瑞的庆云。

"大人作矣":圣人出世了,

# 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五色氤氲":五彩云气弥漫飘荡。

# 氤氲:云烟弥漫貌。氤:一作氛。

"昔在帝妫":遥想舜帝母亲的时代,

# 帝妫:即上古圣君舜。传说舜居妫汭,后因以为氏。此处指唐高宗。

"南风既薰":南风温暖和煦。

"丛芳烂熳":那时百花盛开灿烂,

# 丛芳烂熳:言庆云美丽。

"郁郁纷纷":草木茂盛繁密。

# 郁郁纷纷:言庆云绚丽。郁郁:文采显著。纷纷:盛多貌。

"旷矣千祀":啊,时隔遥远的上千年,

# 千祀:千年。,旷:辽阔,宽大。

"庆云来止":庆云终于又降临了。

# 来止:来临。止:至,临。

"玉叶金柯":像美玉的叶子、黄金的枝干(般尊贵的事物),

# 玉叶金柯:言庆云之状。

"祚我天子":保佑我们的天子。

# 祚:福,赐福。

"非我天子":如果不是我们的天子,

"庆云谁昌":庆云为谁而昌盛?

# 昌:昌盛,兴旺。

"非我圣母":如果不是我们的圣母(神明),

# 圣母:指武则天。

"庆云谁光":庆云靠谁而发光?

# 光:大。

"庆云光矣":庆云发光了啊,

"周道昌矣":王朝的基业就昌盛了啊。

# 周道:本指周王朝的治国之道,此处借指武则天所改的国号“周”。

"九万八千":九万八千年,

"天授皇年":这是上天赐予皇帝的年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庆云章》是唐代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四言古体诗。诗歌以传说中昆仑山孕育的祥瑞之气生成五彩庆云起兴,描绘出繁花盛开、馥郁芬芳的盛大祥和景象,并追溯上古圣君舜的德政。诗中强调这千年难遇的祥云降临,象征着皇室血脉(玉叶金柯)的尊贵,是天赐天子福泽(祚我天子)的吉兆。作者反复申明唯有当今天子与圣母的圣德才能使庆云昌盛显耀(谁昌、谁光)。最终将庆云的光辉与王朝的昌盛(周道昌矣)紧密相连,并以夸张的手法祝愿王朝享有万年不衰的天授国运(九万八千,天授皇年)。全诗采用典雅的颂赞体语言,集中表达了对皇帝、圣母的崇高颂扬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国祚永续的深切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起兴:开篇“昆仑元气,实生庆云”以昆仑山的神圣元气引出祥云(庆云),符合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特征。此处的昆仑象征天地根源,为后文颂圣铺设宏大背景。通过“丛芳烂熳,郁郁纷纷”的繁盛景象,营造祥瑞氛围,自然导向对天子的赞颂。感官描写:​​“大人作矣,五色氤氲。”视觉描写​​“五色氤氲”描绘庆云的多彩缭绕;“玉叶金柯,祚我天子。”“玉叶金柯”以金玉之色强化神圣感,构建辉煌的视觉画面。“郁郁纷纷”展现云气翻涌流动之态,增强场景生动性。

2. 分段赏析

开篇“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以“昆仑元气”点明庆云的起源,赋予其神圣的源头。“庆云”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祥瑞,而“五色氤氲”则以色彩的丰富描绘出庆云缭绕的吉祥景象。“大人作矣”暗示贤明之人出现,与庆云的祥瑞形成呼应,起笔便营造出庄重祥和的氛围。“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转入对古代盛世的追忆。“帝妫”代指虞舜时期,“南风既薰”用和煦的南风营造出安宁的氛围,“丛芳烂熳”则以繁盛的花草描绘出万物和谐的景象。这里借古喻今,通过展现古代盛世的祥和,暗示庆云所代表的祥瑞并非偶然,而是盛世的象征。“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写时隔千年,庆云再次出现。“旷矣千祀”突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庆云重现的珍贵。“玉叶金柯”以美好的意象比喻祥瑞之物,“祚我天子”直接点出庆云的出现是对天子的福佑,将祥瑞与当代君主联系起来,体现出对现世的赞美。“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谁光”,运用反问的手法,强调天子与圣母的贤德是庆云得以彰显祥瑞的关键。两句结构对称,语气肯定,既赞美了天子的功绩,也凸显了圣母的作用,将祥瑞的显现与统治者的贤明紧密结合,强化了对君与后的尊崇。结尾“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以庆云的光明象征国运的昌盛,“周道昌矣”直接点出国家发展的兴旺。“九万八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皇年的长久,“天授”则赋予这一愿景神圣的意义,收束全篇,既呼应了开篇的祥瑞意象,又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哭孟寂》

下一篇:唐·顾况《经废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