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冷澹无人爱":白色的牡丹清冷素淡,无人对它心生喜爱。
# 冷澹:冷淡,指花色。
"亦占芳名道牡丹":可它也占有牡丹这样美好的名称。
"应似东宫白赞善":大概就如同那在东宫任职的白赞善,
# 赞善:官名,白居易曾官至左赞善大夫。,东宫:太子居住的宫室。,似:一作“是”。
"被人还唤作朝官":虽被人们称作是朝廷官员,可实际上并无多少实权。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白牡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冷澹却占牡丹之名的白牡丹,借白牡丹不被人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空有朝官之名却不受重视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白牡丹自比,暗示自己虽身为朝官,却如同白牡丹一样不被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官场的认识寄托于白牡丹这一具体形象之中。对比:诗中虽未直接出现其他颜色的牡丹,但通过“白花冷澹无人爱”与人们通常对牡丹艳丽、富贵形象的认知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白牡丹的独特处境,也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不被重视、孤独寂寞的情感。起兴:诗人以白牡丹起兴,“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描绘了白牡丹颜色素淡无人喜爱,却依然占据着牡丹的芳名的形象,进而引出下文“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以白牡丹的境遇来类比自己身为东宫左赞善大夫,虽有朝官之名,却实则闲置一旁、无人重视的处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之情。
3. 分段赏析
这两句诗从白牡丹的外在形象和境遇入手。“白花冷澹无人爱”直白地描绘出白牡丹花色清冷素淡,与常见牡丹的艳丽截然不同,也因此无人欣赏喜爱,展现出它孤独落寞的处境。“亦占芳名道牡丹”则强调即便不被众人青睐,它依然顶着牡丹这一高贵的名称。诗人在此以白牡丹的这种独特境遇,为后文借花喻人埋下伏笔,暗示世间存在着虽有美好之名,却因不符合世俗喜好而被忽视的事物或人。诗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花及人。“应似东宫白赞善”表明诗人将自己比作白牡丹,彼时他担任东宫赞善大夫这一闲职。“被人还唤作朝官”则是诗人的自嘲,虽然自己被称作朝廷官员,但就如同无人问津的白牡丹,虽有朝官之名,却在官场中无足轻重,无法施展才华抱负,空有虚名而已。这两句通过巧妙的类比,将自己仕途上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的愤懑与无奈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深刻地讽刺了官场只重表面名号,不重实际才能的现象。
上一篇:唐·元稹《晚春》
下一篇:唐·白居易《想归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