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uí
yǐn
shí
liáo
chōng
qiú
nuǎn
shēn
wèi
nián
fēi
shòu
fáng
cháng
shì
dān
pín
lǎo
guī
xiàn
shēng
bǎo
pán
nìng
zhēng
táo
chūn
suí
fèn
ān
xīn
duàn
shì
fēi
yòng
wèn
xián
rén

译文

随便吃些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充饥饱腹,穿质量次一点的衣服也可以遮体避寒。身体单薄不影响年寿,生活贫寒无碍长福。老龟岂会羡慕被喂饱之后去做祭祀品,弯曲的林木岂会与桃李争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心中自有裁断,事情的对错,不必去问那些不相干的人。

逐句剖析

"随宜饮食聊充腹":随便吃些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充饥饱腹,

"取次衣裘亦暖身":穿质量次一点的衣服也可以遮体避寒。

# 衣裘:这里指衣服。,次:任意,随便。

"未必得年非瘦薄":身体单薄不影响年寿,

# 得年:指长寿。

"无妨长福是单贫":生活贫寒无碍长福。

# 单贫:孤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老龟岂会羡慕被喂饱之后去做祭祀品,

# 牺牲:指为祭祀而杀掉的牛羊。

"蟠木宁争桃李春":弯曲的林木岂会与桃李争春。

# 蟠木:指盘曲而难以为器的树木。

"随分自安心自断":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心中自有裁断,

# 断:判断。

"是非何用问闲人":事情的对错,不必去问那些不相干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质朴的语言阐述了诗人的生活准则与人生态度,展现其不追求奢华,安于平淡的心境。诗中通过对衣食、寿命、名利等方面的感悟,传达出一种超脱物欲、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当时61岁的白居易在洛阳任河南尹。历经人生起伏,此时的他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从而创作此诗以自咏心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自咏抒怀诗。介绍了诗人白居易对生活及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满足以及超脱的人生态度。借“随宜饮食”“取次衣裘”“老龟”“蟠木”等景象和意象,写出了诗人不追求物质享受,不羡慕权贵、不争名利,随遇而安并坚守自我判断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如“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直接表达自己随遇而安、坚守自我的生活态度,使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比兴:“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以老龟、蟠木自比,兴起自己不慕荣华、不争显达的志趣,使抽象的情感和志趣变得具体可感。白描: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如“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通过简单直白的描述,勾勒出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比喻:“老龟岂羡牺牲饱”一句将追求功名利禄、富贵奢华生活的人比作成为祭祀“牺牲”(祭品)而获得“饱”足的对象,而把自己比作安于平淡生活的“老龟”,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这种追求的不屑,突出自己不慕荣华的心态。象征:“蟠木宁争桃李春”里的“蟠木”象征着诗人自己,是一种不随波逐流,即便自身并非如桃李般娇艳夺目、备受追捧,也依然坚守自我的象征;而“桃李”则象征着那些在世俗中争名夺利、风光得意的人或事物。

3. 分段赏析

首联从日常生活的饮食和穿着起笔,用质朴的语言描述自己对生活基本需求的态度,为全诗奠定了平淡质朴的基调。颔联深入探讨寿命与福气和物质条件的关系,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不将外在的物质富足与内在的生命质量简单挂钩。颈联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借“老龟”和“蟠木”的形象,生动展现诗人不慕权贵、不逐名利的高尚品格。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对自我生活哲学的坚守,不被外界的是非评判所干扰。

4. 作品点评

《自咏》充分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诗中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淡然心境。其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追逐名利的高尚情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从艺术角度看,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表意丰富且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也为后人了解白居易的思想和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想归田园》

下一篇:唐·白居易《早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