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
·
jiāng
nán
yǒu
dān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jiāng
nán
yǒu
dān
jīng
dōng
yóu
绿
lín
nuǎn
yǒu
suì
hán
xīn
jiàn
jiā
nài
chóng
shēn
yùn
mìng
wéi
suǒ
xún
huán
xún
yán
shù
táo
yīn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哪里是因为她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逐句剖析

"江南有丹橘":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犹绿林":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 经:经过。

"岂伊地气暖":哪里是因为她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

# 伊:语助词。

"自有岁寒心":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可以荐嘉客":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 荐:进奉意。

"奈何阻重深":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运命唯所遇":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循环不可寻":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徒言树桃李":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 树:种植意。,徒言:只说。

"此木岂无阴":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江南有丹橘》是唐朝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遭谗言陷害、被贬谪至江陵后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七首,彼时他身处橘树盛产之地。诗人巧妙借丹橘,抒发自身坚守贞操的情怀,开篇两句托物言志的意味便清晰彰显,一个“犹”字饱含对丹橘的盛赞。紧接着三、四句运用反诘句式,有力点明橘树的高贵源于内在本质,而非仰仗外在地利。五、六句笔锋一转,描绘这般优良的嘉树所产的美果,本应呈献给尊贵嘉宾,无奈高山重重阻隔,心愿难偿。七、八句为丹橘的坎坷命运、不幸遭遇发出深沉叹息。末尾更是直抒胸臆,为备受荣宠赞誉的桃李,与遭受冷落的丹橘之间的不公境遇鸣不平,全诗情感深沉,借橘喻人,意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命运突遭变故,从位高权重的尚书丞相之位一落千丈,被贬为荆州长史。步入晚年的他,深陷困境,不幸遭到谗言诋毁,一片忠心却换来如此凄凉境遇,内心满是愤懑与委屈。他常常捧读韩非所著的《孤愤》,书中所写的忠良之士被冤屈、壮志难酬的境遇,让他感同身受,不禁涕泪纵横,沾湿衣襟。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张九龄挥笔写下了饱含辛酸的《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张九龄遭谗贬谪后,借生长在江陵橘产区的丹橘,描绘其即便生于南国仍具高洁品质,却因山峦阻隔难献嘉宾、备受冷遇,对比备受荣宠的桃李,来喻指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坚守贞操、不甘沉沦的心志,抒发了对自身命运不公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丹橘经冬犹绿、耐寒不迁,表达自身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以橘树“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特性,寄托诗人在困境中不屈服、忠心为国却遭贬谪仍矢志不渝的志向,将抽象的情感志向具象化于橘树之上,使情感抒发更含蓄深沉,引发读者对诗人境遇与精神的共鸣。双关:“岁寒心”既指橘树耐寒本性,又喻诗人冰清玉洁、守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一词两用,含蓄巧妙,表面写橘树,实则展现诗人内在精神,使诗意更丰富深邃,不着痕迹地将橘树特质与诗人品质相连,强化诗人自我写照的意味。首尾呼应:开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描绘橘树傲立严冬之景,结尾发出“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的质问,为橘树鸣不平。开头展现橘树美好坚韧,结尾基于前文橘树境遇,借反问强调其不应被忽视,首尾紧密关联,强化对橘树品质的赞美,也突出诗人为贤者抱屈、批判朝廷不公的主题,使全诗结构完整,情感连贯。想象:“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诗人由眼前丹橘联想到若将其献给尊贵客人,可现实中山水阻隔无法实现。借这一想象拓展诗意空间,从橘树用途延伸到自身仕途受阻,暗指贤能被奸佞阻碍难报国,丰富诗歌内涵,让读者感知诗人内心无奈与期望,增强感染力。设问:“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采用设问,先抛出疑问“难道是因为地气暖和”,再给出笃定答案“自有耐寒本性”。问得新奇引人思考,答得巧妙点明主旨,既突出橘树特质,又借此双关,关联到诗人高尚品德,引发读者探究诗意,提升表达效果。

3. 分段赏析

开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诗人以如火的热情,勾勒出江南橘林傲立严冬的壮美画卷。那丹橘作为果树中的佼佼者,岁寒不凋,诗人借此自比,寓意自身如橘树般“受命不迁”,坚守正道,绝不随波逐流。诗人不仅绘其葱茏外形,更着意凸显其坚韧内核,做到形神兼具,且着眼的是整片橘林,宛如展现一群志同道合者的群像,让意境拓展得更为辽远,形象也更为巍峨。“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此处采用精妙的问答形式,问得新奇,答得隽永。诗人点明橘树经冬犹翠绝非因江南暖煦,而是与生俱来的耐寒天性。“岁寒心”一词,一语双关,既实指橘树的耐寒特质,又虚指诗人自身冰清玉洁、守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宛如一面镜子,映照着诗人的灵魂,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正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诗的意蕴由此迈向更深层次。“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诗人笔锋一转,喟叹这些甘美的丹橘本应被呈献给朝堂上的贤达贵客,怎奈山水迢递,重重阻隔。言外之意,自己本有满腹经纶、治国良策,满心期许能将贤能之士举荐给朝廷,却被奸邪当道的现实无情阻挡。诗人凭借眼前实景,驰骋想象,将一个忠君爱国却仕途坎坷的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仍心系家国的拳拳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这是诗人结合自身起伏跌宕的仕途生涯,发出的深沉喟叹。命运的顺逆,似乎仅仅取决于偶然的遭逢,如同四季轮转、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其中隐秘的逻辑,实在让人难以参透。收尾“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紧承上文命运之叹,诗人的感情如汹涌潮水,喷薄而出。他大声疾呼:莫要一味夸赞桃李的芬芳,难道橘树就不能供人乘凉、庇荫一方吗?很显然,诗人是在为橘树的境遇叫屈,更是在为贤能之才的被埋没发声。彼时朝堂之上,李林甫之流当道,忠良被黜,诗人借这两句诗,对朝廷偏听谗言、正邪不分予以痛斥。这议论掷地有声,毫无斧凿之痕,以暗喻手法直击时材,宛如一记重锤,敲醒世人,发人深省。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多贤能之士空有抱负却报国无门,张九龄的诗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内心的愤懑与不甘,让同处困境的人产生强烈共鸣,也为后世留下了洞察唐代政治生态与士人风骨的资料。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仅有五十字,却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造诣。在构思层面精妙奇巧,结构安排上严谨缜密,抒情表意时更是曲折有致、回环跌宕。开篇巧妙地借橘切入,营造出特定情境、引出情思,而结尾处又再度回归到橘上,前后呼应,恰似一条无形丝线将全诗串联。如此布局,不仅让诗作形式圆融,更重要的是层层递进,使得主题得以进一步挖掘、升华,给读者带来无尽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感慨蕴藉,妙于立言。谭云:就小物说大道理,古人往往如此。钟云:言外不尽(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本屈子、鲍照。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下一篇:唐·韦应物《寄二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