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口冷烟低":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 冷烟:水上的烟霭。冷:集作水。,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白帝城头月向西":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 白帝: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唱到竹枝声咽处":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
"寒猿晴鸟一时啼":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 晴鸟:指归宿之鸟。晴:集作暗。
"竹枝苦怨怨何人":《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
"夜静山空歇又闻":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 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齐声唱":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
# 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愁杀江楼病使君":愁坏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 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楼:一作南。,杀:形容程度很深。
"巴东船舫上巴西":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
# 巴西:郡名,在今四川阆中一带。,船舫:泛指船。,巴东:郡名,在今重庆奉节一带。
"波面风生雨脚齐":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 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水蓼冷花红蔟蔟":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
# 蔟蔟:丛列成行貌。,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江蓠湿叶碧萋萋":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 萋萋:集作凄凄。,蓠: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江畔谁人唱竹枝":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
"前声断咽后声迟":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 断咽:止断。
"怪来调苦缘词苦":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
# 缘:因为。,怪来:怪不得的意思。
"多是通州司马诗":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 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诗中借巴渝一带的竹枝词这一民间曲调,描绘了当地独特的山水风光,同时,通过歌女唱竹枝词时声咽的情景,融入自己被贬的愁苦、哀怨情绪,将个人的失意与民间曲调的悲苦相融合,展现出唐代贬谪文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瞿塘峡口、白帝城头的景色,如低烟、西月,营造出压抑氛围,抒发被贬的愁苦。设问:“竹枝苦怨怨何人?”引发思考,强调竹枝词中的愁苦,引出后文情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深夜聆听《竹枝》的场景。诗中并未提及究竟是谁在吟唱《竹枝》,是男是女,也未说明因何缘由唱起这般凄凉哀怨的曲调。只是呈现出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渐渐西沉之际,江面上烟雾弥漫。此时,一阵阵歌声从远处悠悠传来,那声音悲凉凄楚,仿佛在低声倾诉,又似在默默哀怨。当唱到声情最为凄苦之处,音调仿佛梗塞住了,就连周围栖息的猿猴和鸟儿,都被这歌声感染,齐声悲啼,这无疑更增添了这首悲歌的哀婉动人。“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这两句,点明了地点、时间以及周边环境。“水烟低”生动地勾勒出江面上雾气沉沉的景象,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月向西”则表明时间已至深夜。在这浩渺的烟波江上,在这寂静的深宵夜半,竟有人唱起如此悲歌,想必是遭遇了极为悲伤之事,心中郁愤难平,才借歌声宣泄,故而声调格外凄惨。最后一句“寒猿暗鸟一时啼”,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中曾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本就如同人的哭泣般悲切,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反过来又与《竹枝》歌声相互呼应,加倍衬托出悲歌那凄怆的情境氛围。诗歌能写得这般凄婉动人,与当时诗人内心的寂寞情绪密切相关。第二首诗聚焦于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描述那哀怨如泣的《竹枝》歌声断断续续,打破了夜静空山的宁静,同时抛出疑问,这幽怨悲伤的歌声究竟是在埋怨何人。以问句的形式呈现,而非直接点明,引发读者思考,更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沉痛哀伤。第三句表明这《竹枝》怨歌并非单人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所谓蛮儿巴女,是古时对湖北、四川一带男女青少年的称呼,因为楚国曾被称作荆蛮,四川则被称为巴蜀。这齐声唱出的怨歌,对于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而言,更勾起了自身的愁怨情绪,所以最后一句诗人感慨道:这可愁坏了我这个身处忠州的病使君啊!上一首诗借景抒情,暗寓悲伤,而这里则将无尽的羁旅愁绪都蕴含在一个“杀”字中,直接倾诉,毫不隐晦。第三首诗着重描绘诗人在江楼上所见到的“竹枝”歌乡雨景。前两句展现出船只在风雨中前行的画面。三、四两句由第二句延伸而来,细腻地描绘了水边的景致。“冷花”“湿叶”,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雨气的侵袭;“红簇簇”“碧凄凄”,生动地描绘出歌乡雨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景物的刻画入微。第四首诗写的是在江畔听唱《竹枝》。前两句写不知是谁在江畔吟唱那《竹枝》歌,前声曲调悲切哽咽,后声则缓缓而来,生动地描绘出《竹枝》的歌唱方式,如在耳边回响。后两句写诗人这才领悟到曲调之所以如此凄苦,是因为所唱的大多是通州司马那些“词苦”的诗。元稹担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迁任通州司马,其遭遇与白居易相似。他在通州时心情极为悲愤,(白居易曾写《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来安慰他)因此很可能也曾模仿《竹枝》来抒发自己的“沉愁”(白居易语)。通州司马“词苦”诗中蕴含的志士们流离迁谪的悲哀,以及响彻在《竹枝》组歌中的辛酸心声,都蕴藏在那悲苦的曲调里,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 声韵悠扬,最合竹枝之体。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冷烟斜月之景,《竹枝》悲咽之声,即寒猿暗鸟尚不胜情,况可使愁人听之耶?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浓至语不让梦得。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斜月向西,风景凄然之候(“白帝城头”句下)。猿鸟闻其悲唱,俱不胜情而一时啼唤,然则愁人听之,当何如凄怆乎(末句下)?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宜质而不俚,方入古调。
《竹枝》
# 当前领悟最切。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
# 首句“冷烟低”,言不朝即暮之时也;二句“月向西”,言风景凄然之候也。两句为三句伏根,盖此时唱《竹枝》,其声不能不悲凉矣。三句拍上故出然,“咽”字炼。四句言猿鸟闻此悲声,犹且欲啼,人听之更何以堪。具此两层意思,但说猿鸟一层,不必明言人何以堪一层,而自含在其中。此因物以寄兴,最能含蓄者也。按《竹枝》宜质而不俚,此为古调。〔品〕悲凉。
唐皎然《诗式》
# 此诗乃专咏竹枝词之声。首句唱“竹枝”之地。次句唱“竹枝”之时。后二句言唱至最凄咽处,峡口之寒猿暗鸟,同时惊起而啼,异类皆为感动,极言其音调之悲。王渔洋诗“断雁哀猿和竹枝”,殆本此诗也。
《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李贺《琴曲歌辞·走马引》
下一篇:唐·李白《放后遇恩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