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
·
zǒu
yǐn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yǒu
xiāng
jiàn
fēng
kān
jié
yún
xiāng
yáng
zǒu
shēng
chūn
zhāo
xián
jiàn
guāng
jìng
xián
jiàn
huā
lěng
néng
chí
jiàn
xiàng
rén
jiě
chí
zhào
shēn

译文

我有一把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能解开剑鞘自我反观。

逐句剖析

"我有辞乡剑":我有一把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

# 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我:游侠自谓也。

"玉锋堪截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 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堪:能。,玉锋:剑锋白净如玉。

"襄阳走马客":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

# 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襄阳:一作“长安”。

"意气自生春":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朝嫌剑光静":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

# 静:一作“净”。,光:一作“花”。

"暮嫌剑花冷":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 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能持剑向人":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

# 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

"不解持照身":而不能解开剑鞘自我反观。

# 不解持照身: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走马引》为唐代诗人李贺所作之诗。此诗借由对自恃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勾勒与调侃,传达出诗人对现世侠士的失望,亦暗含着对理想侠士的渴求。起首两句乃市井少年的自矜之语,三四两句摹写市井少年的骄纵之态,五六两句刻画市井少年的躁急冒进,结尾两句则是对自许豪侠者的嘲弄。此诗的意旨是借由对自夸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勾勒与调侃,传递出对现世侠士的失望;而在失望之余,实则暗藏着对理想侠士的渴慕。这后一层内涵,流露出凄凉孤寂而又愤慨不平的人生感怀。诗中委婉深微的意韵,非静心涵泳,难以领会。全诗用典恰当鲜活,意旨委曲深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走马引》属乐府旧题,最初描绘一个杀人者躲避追捕的故事。因乐府旧题所叙为杀人报仇的侠士,旧注皆称李贺此篇《走马引》的主旨是刻画曾有杀人经历的任侠之士。诗人自恃才高却穷困潦倒,渴望得到扶持却无人可托,难免对世上所谓的豪侠感到失望。《走马引》正是这样的借题抒怀之作,旨在讥讽当时自夸豪侠之辈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侠士”形象为题材的乐府诗。通过刻画一个自诩豪侠却虚浮浅薄的市井少年形象,深刻揭示了外在虚华与内在空虚的矛盾,在讽刺中寄寓了对真正精神品格的追寻。

2. 写作手法

用典:“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借用了“山简醉马”的典故,晋代山简驻守襄阳时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的骄狂放荡之态,与市井豪侠的骄狂无忌相呼应,取其“纵马不羁”的形象特征;以及借助了“萧衍秣马”的典故,梁武帝萧衍任襄阳守将时备兵秣马、意图进击敌军的狠厉果决之气,暗合豪侠“渴望争斗”的心理特质,刻画出了豪迈洒脱的侠客形象。

3. 分段赏析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两句乃市井儿郎的自矜之语。称夸兵器的锋利,实则夸耀技艺精湛,自许利刃举世无双,恰似自负绝艺天下难敌。“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两句摹写市井少年的骄纵之态。“襄阳走马客”并非实指某地,而是借襄阳历史上的名人来喻指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与骑马相关的名人,一是晋代镇南将军山简,他镇守襄阳时,常于醉后纵马疾驰,自喻为中原猛士;另一个是梁武帝萧衍,他任襄阳守将时,积极整军备马,准备进击定都扬州的齐东昏侯。两位襄阳名人,一位醉后纵马,骄狂放浪,一位备马整装,意图征伐,确与骄纵无忌、亟盼立威的市井豪侠有几分相似,故以之喻指“襄阳走马客”。“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两句状写市井少年的急切。他迫切欲杀人立名,嫌时光太过漫长、寂寥。“朝”“暮”既有从朝至暮之意,亦含朝朝暮暮之味。两句诗以复沓笔法铺陈其无聊难耐,这种嫌怨似是未经历过杀戮者对挺剑杀人的盲目憧憬,大言欺人,并非职业刺客未获新雇时的懊恼。若曾经历杀戮,未必会如此高调。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真正行侠者定会隐匿行踪,不会絮絮不止地夸耀自己有“辞乡”的利剑,渴盼锋刃染血。“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讥讽。这与开篇两句前后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标榜,结尾则是对“豪侠”的警醒之语。其意在于:自称仗剑杀人的所谓侠客,未必真有超凡本领,恐怕多是夸大其词的市井少年,连审视自身都难以做到。此诗的主题是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描绘与讥讽,表达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之情;而在失望之中,实则隐含着对理想侠士的渴慕。这深层意涵,流露着凄凉落寞又愤懑难平的身世之叹。诗中曲折隐晦的意涵,非静心涵泳,难以领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核心意旨在于,通过对那些自我标榜为豪侠的市井青年的细致描绘与委婉讽喻,表达出对当时所谓侠士群体的失望之情。而这种失望的背后,实则暗含着诗人对理想中侠士形象的深切向往。这深层的含义,流露出一种凄凉孤寂、愤懑难平的人生况味,与诗人的个人遭际紧密相连。诗中蕴含的深邃意韵与微妙情感,若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实在难以领会其中真意。关于此诗还有另一种解读视角,有人认为李贺巧妙运用“剑”这一意象,展现出强烈的自我肯定与自信。诗人以宝剑的锋芒比喻自身出众的才华,借此抒发有志之士心怀天下、甘愿奉献,一心助人却始终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与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宝剑者君子卫身之器,不得已而后用之。乃豪侠之子,专以报怨杀人为事。当其闲置而无所用,朝暮嫌恨,不得一试其技,使剑锋冷净,深为可惜。殊不知持剑而向人,正所以照顾己身,而不使发肤身体之受伤也。若但能持剑向人而杀之,不能持之以照顾自身,误矣!语意深切,特为襄阳走马客痛下一针。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驾《桑妇》

下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