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见日上天":清晨看到太阳升起,
"暮见日入地":傍晚看到太阳落下。
"不觉明镜中":不知不觉间,镜子中映出了我的容貌,
"忽年三十四":自己已经三十四岁了。
"勿言身未老":不要说我还年轻,
"冉冉行将至":岁月流逝,衰老终将到来。
# 冉冉:慢慢地。
"白发虽未生":白发虽未生出,
"朱颜已先悴":但红润的面容已先显憔悴。
"人生讵几何":人生能有多少时光?
# 讵几何:岂知多少。
"在世犹如寄":活在世上如同寄居。
# 寄:暂住。
"虽有七十期":虽然寿命可期七十岁,
"十人无一二":但真正能活到那岁数的人却寥寥无几。
"今我犹未悟":但真正能活到那岁数的人却寥寥无几。
"往往不适意":常常感到不如意。
"胡为方寸间":为何在心中不能存有浩然正气?
# 方寸:指人的心。,胡:何故。
"不贮浩然气":为何在心中不能存有浩然正气?
"贫贱非不恶":贫贱固然厌恶,
# 恶:厌恶。
"道在何足避":但只要坚守道义,又何足畏惧?
"富贵非不爱":富贵固然令人向往,
"时来当自致":但时机到来时自会到来。
"所以达人心":所以那些心胸豁达的人,
# 达人:豁达之人。
"外物不能累":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拖累。
"唯当饮美酒":唯有畅饮美酒,
"终日陶陶醉":才能终日陶醉其中,忘却烦恼。
"斯言胜金玉":这些话胜过金玉良言,
"佩服无失坠":应当铭记在心,永不遗忘。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这种直白的抒情方式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诗以“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开篇,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引出对人生的感慨,情景交融,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反问:诗中用“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等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开篇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太阳的朝升暮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自然现象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第三、四句:“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诗人通过“明镜”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忽年三十四。”则突出了时间的飞逝,诗人对自身年龄的增长感到惊讶和惋惜。第五、六句:“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诗人劝诫自己和读者不要因为身体尚未衰老就忽视时间的流逝。“冉冉行将至”形象地描绘了衰老的不可避免,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第七、八句:“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诗人进一步描绘衰老的迹象,指出虽然白发尚未出现,但容颜已经憔悴。这种对比突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第九、十句:“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诗人以“人生讵几何”发问,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在世犹如寄”则用比喻手法,将人生比作寄居,进一步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短暂。第十一、十二句:“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诗人指出虽然人们期望活到七十岁,但真正能达到这个年龄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第十三、十四句:“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诗人反思自己虽然明白人生的短暂,但仍然常常感到不满足。这种自我反思为后文的豁达态度做了铺垫。第十五、十六句:“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诗人反问自己为何不能在心中保持浩然正气。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修养的反思和追求。第十七、十八句:“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诗人认为贫贱虽不可喜,但只要坚守道义,就无需回避。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的道德观念和对生活的态度。第十九、二十句:“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诗人表达了对富贵的向往,但认为富贵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对命运的接受。第二十一、二十二句:“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诗人指出真正的达观之人不会被外物所累。这一句总结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豁达。第二十三、二十四句:“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诗人以饮酒为例,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认为应享受当下,保持内心的愉悦。后两句:“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诗人将这些思考比作金玉良言,强调其重要性,并告诫自己要时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