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yu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ū
cāng
rán
shēn
guāng
hào
rán
shāo
zhuǎn
西
láng
xià
jiàn
mǎn
nán
chuāng
qián
kuàng
shì
绿
qīng
tiān
luò
shēng
jīng
niǎo
yǐng
piān
piān
qín
shàng
wěn
chóu
rén
ān
mián

译文

夜晚刚开始的时候,天色呈现出苍茫的样子,到了深夜,月光变得明亮盛大。月光稍稍转移到西边的走廊下面,逐渐布满南边的窗户前面。何况这里是长满绿草的地方,又处在这清冷的露天环境中。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受惊的鸟的影子轻快地飞舞。栖息的鸟尚且不能安稳,忧愁的人怎么能够入睡。

逐句剖析

"夜初色苍然":夜晚刚开始的时候,天色呈现出苍茫的样子,

# 苍然:旷远无际的样子。

"夜深光浩然":到了深夜,月光变得明亮盛大。

# 浩然:普照天下月光无边的样子。

"稍转西廊下":月光稍稍转移到西边的走廊下面,

# 稍:逐渐。

"渐满南窗前":逐渐布满南边的窗户前面。

"况是绿芜地":何况这里是长满绿草的地方,

# 绿芜地:绿草地。

"复兹清露天":又处在这清冷的露天环境中。

"落叶声策策":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 策策:像落叶之声。

"惊鸟影翩翩":受惊的鸟的影子轻快地飞舞。

# 惊鸟:被惊扰的乌鸦。鸟:一作“乌”。

"栖禽尚不稳":栖息的鸟尚且不能安稳,

# 栖禽:指本应栖息的鸟类。

"愁人安可眠":忧愁的人怎么能够入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诗的前八句描绘了月夜的景色,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的愁绪。诗中通过皎洁的月光、晶莹的露珠和碧绿的芜草,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前六句主要描写静态的景物,而七、八句则转向动态的描写。诗的结尾以情感收束,通过惊飞的鸟儿联想到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由的鸟儿尚且难以找到栖身之所,而身世飘零、被贬谪的诗人又怎能找到安身之处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夜初色苍然,夜深光浩然。稍转西廊下,渐满南窗前。”中首句“夜初色苍然”,描绘了夜晚初临时天色苍茫的景象,为全诗定下了寂静、深邃的基调。“夜深光浩然”则通过“光浩然”一词,展现出夜晚深处月光照耀下的广阔天地,强调了夜的深度和广度。“稍转西廊下,渐满南窗前”,诗人在夜晚沿着西廊漫步,月光逐渐洒满南窗,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放松。中间四句:“况是绿芜地,复兹清露天。落叶声策策,惊鸟影翩翩。”中“况是绿芜地,复兹清露天”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幽美好,绿芜地暗示着绿色的草地或林地,清露天则体现出月夜下的清凉纯净,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落叶声策策,惊鸟影翩翩”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落叶的声音和惊鸟的影子,进一步增强了夜晚的氛围,在宁静之中增添了动态之感。后两句:“栖禽尚不稳,愁人安可眠。”诗人通过描述栖息的鸟儿尚不稳定,衬托出自己内心的忧愁和不安。以鸟之不安稳,映照人之难眠,在这种情境下,愁人自然难以入睡,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同时也点明了诗人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排遣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感时》

下一篇:唐·白居易《舟中雨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