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shǒu
·
·
hào
miào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tiān
xià
yǒu
dào
xiàn
dào
juǎn
huái
怀
zhī
nǎi
shèng
rén
wén
zhū
zhòng
jiǎo
jiǎo
xiān
shēng
tóng
bǐng
shì
suí
shí
yǒu
xiǎn
huì
bǐng
dào
lín
qín
huáng
bào
nüè
èr
shì
gòu
luàn
xiān
shēng
xiāng
suí
shāng
lǐng
cǎi
zhī
jūn
kàn
qín
zhōng
zhě
liú
xiàng
zhēng
tiān
xià
móu
chén
jìng
yuè
suí
xiān
shēng
luán
míng
míng
fēi
jūn
kàn
dǐng
zhōng
jiāo
làn
zhě
fáng
pèi
gōng
wèi
xiāng
chí
nán
diào
shé
shū
sān
lüè
xīn
xīn
shí
shù
nián
zhòu
xíng
shén
jìng
zhě
dào
chēng
zhě
shī
fáng
ěr
néng
fēi
suǒ
hàn
gāo
zhī
nián
chǒng
zhōng
suǒ
zhǒng
fèi
duó
ròu
xiāng
yōu
fáng
kǒu
kǒu
shé
suǒ
shī
yǒu
chén
píng
xīn
xīn
jiāng
wéi
xiān
shēng
gāo
guān
wēi
yìng
méi
cóng
róng
xià
nán
shān
pàn
dōng
wéi
qián
zhān
huì
tài
zuǒ
yòu
shēng
què
rén
chǔ
guāng
huī
xīn
huà
kǒu
àn
dìng
tiān
xià
běn
suì
ān
liú
shì
wēi
fáng
néng
fēi
ěr
suǒ
zhī
xiān
shēng
dào
guāng
tài
shèn
bēi
ān
chē
liú
zhù
gōng
chéng
hàn
tiān
yún
bǎi
zài
tiān
xià
yún
guī
gāo
cháo
yóu
shàng
cháo
yóu
wǎng
fǎn
guī
xiān
shēng
chū
chù
liǎng
wēi
cháng
yǐn
cháng
shí
yóu
lái
shèng
rén
dào
zhèn
kuī
juǎn
zhī
yíng
shū
zhī
gèn
chuí
xiān
shēng
dào
shèn
míng
yóu
huò
fēi
yuàn
biàn
huò
wèi
yín
shī

译文

世道清明时出世效力,世道混乱时退隐自守。这是圣人的教诲,我从孔子那里听闻此言。四位刚健出众的先生,共同禀赋稀世的才德。顺应时势或显扬或隐匿,秉持道义始终纯净无染。秦始皇施行暴虐统治,秦二世遭遇战乱流离。先生们一同离去,到商山采食紫芝。您看那秦朝的监狱中,遭受刑戮凌辱的是李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谋臣们争相归附追随。先生们如同鸾鸟仙鹤,飞向深远的云天之外。您看齐国鼎镬之中,被烹煮焦烂的是郦食其。张良遇到沛公刘邦,自叹相遇实在太迟。历经八重难关口舌争辩,运用《三略》费心谋划。辛苦忙碌十几年,日夜劳顿形神疲惫。最终混杂着霸道权术,空有“帝者师”的虚名。张良你或许能如此行事,但这并非我所适宜。汉高祖晚年时,宠爱偏私于戚夫人。嫡长子的储位即将被废黜,骨肉至亲心生忧虑猜疑。难道没有张良的口才,却无法用言语劝谏挽回。也有陈平的智谋,可心计在此又有何用。四位白发苍苍的先生,高冠端正映照眉眼。从容走下南山,目光顾盼间进入东宫。向前看惠太子身旁,左右顿时充满威严风采。回头看戚夫人的楚舞,再也没有昔日的光辉。他们心中不谋划一计,口中不吐露一词。却暗中奠定天下根基,最终平定刘氏政权的危机。(若说权谋)我比张良更能胜任,这是你所不知的境界。先生们的道义已然光大,太子以极谦卑之礼相待。安车驷马也留不住他们,功成之后便弃之如遗。如同大旱时的云朵,一场雨滋润百谷生长。恩泽遍及天下后,云朵又归向空寂的远方。不要一味推崇巢父与许由,也不要盲目尊崇伊尹与吕尚。巢父许由一去不返,伊尹吕尚终身不归(只知济世)。怎能像四位先生,出仕与退隐都从容自如。何必长久隐逸,何必长久济世。自古以来圣人的大道,无形无迹难以窥探。收敛时不满一握,舒展时横贯八方。先生的大道十分明晰,孔子有时也会非议。希望你能辨明其中的疑惑,为我吟诵这首诗。

逐句剖析

"天下有道见":世道清明时出世效力,

# 见:出现。,有道:指政治清明。

"无道卷怀之":世道混乱时退隐自守。

# 卷怀之:犹言收而藏之。

"此乃圣人语":这是圣人的教诲,

"吾闻诸仲尼":我从孔子那里听闻此言。

# 仲尼:孔子的字。

"矫矫四先生":四位刚健出众的先生,

# 四先生:即四皓。汉初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四人隐居商山,又因四人发眉皆白,世称商山四皓。,矫矫:出众的样子。

"同禀希世资":共同禀赋稀世的才德。

# 禀:承受。

"随时有显晦":顺应时势或显扬或隐匿,

# 显晦:指入世和出世。

"秉道无磷缁":秉持道义始终纯净无染。

# 磷缁:比喻受影响而发生变化。

"秦皇肆暴虐":秦始皇施行暴虐统治,

"二世遘乱离":秦二世遭遇战乱流离。

"先生相随去":先生们一同离去,

"商岭采紫芝":到商山采食紫芝。

# 紫芝:木耳的一种,可食。,商岭:即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

"君看秦狱中":您看那秦朝的监狱中,

"戮辱者李斯":遭受刑戮凌辱的是李斯。

# 李斯:秦相,后为宦官赵高所杀。

"刘项争天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

# 刘项:指刘邦和项羽。

"谋臣竟悦随":谋臣们争相归附追随。

# 悦随:高兴地去追随。

"先生如鸾鹤":先生们如同鸾鸟仙鹤,

# 鸾鹤:鸾凤和仙鹤。

"去入冥冥飞":飞向深远的云天之外。

# 冥冥:指高远处。,去:一作出。

"君看齐鼎中":您看齐国鼎镬之中,

"焦烂者郦其":被烹煮焦烂的是郦食其。

# 郦其:即郦食其,汉初陈留人。

"子房得沛公":张良遇到沛公刘邦,

# 子房:张良,字子房。汉初名臣,辅佐高祖刘邦成就帝业。

"自谓相遇迟":自叹相遇实在太迟。

"八难掉舌枢":历经八重难关口舌争辩,

# 掉舌枢:鼓动其舌,指游说之事。

"三略役心机":运用《三略》费心谋划。

# 役心机:运用心机,指出谋划策。

"辛苦十数年":辛苦忙碌十几年,

"昼夜形神疲":日夜劳顿形神疲惫。

"竟杂霸者道":最终混杂着霸道权术,

# 杂:渗杂。

"徒称帝者师":空有“帝者师”的虚名。

"子房尔则能":张良你或许能如此行事,

# 尔则能:你有才能。

"此非吾所宜":但这并非我所适宜。

# 宜:一作为。

"汉高之季年":汉高祖晚年时,

# 季年:晚年。,汉高:指汉高祖刘邦。

"嬖宠钟所私":宠爱偏私于戚夫人。

# 钟:钟情。,嬖宠:宠爱。

"冢嫡欲废夺":嫡长子的储位即将被废黜,

# 冢嫡:嫡长子。

"骨肉相忧疑":骨肉至亲心生忧虑猜疑。

"岂无子房口":难道没有张良的口才,

"口舌无所施":却无法用言语劝谏挽回。

"亦有陈平心":也有陈平的智谋,

# 陈平:汉初名臣,封曲逆侯。官右丞相,曾诛诸吕,迎立文帝。

"心计将何为":可心计在此又有何用。

"皤皤四先生":四位白发苍苍的先生,

# 皤皤:一作皓皓。头发斑白的样子。

"高冠危映眉":高冠端正映照眉眼。

# 危:高貌。

"从容下南山":从容走下南山,

# 南山:指商山。

"顾盼入东闱":目光顾盼间进入东宫。

# 东闱:即东宫,为太子居处。

"前瞻惠太子":向前看惠太子身旁,

# 惠太子:指高祖刘邦长子刘盈。后为汉惠帝。

"左右生羽仪":左右顿时充满威严风采。

# 羽仪:即羽翼。

"却顾戚夫人":回头看戚夫人的楚舞,

# 戚夫人:汉高祖妾,赵王如意母。

"楚舞无光辉":再也没有昔日的光辉。

# 光:光大。

"心不画一计":他们心中不谋划一计,

"口不吐一词":口中不吐露一词。

"暗定天下本":却暗中奠定天下根基,

"遂安刘氏危":最终平定刘氏政权的危机。

"子房吾则能":(若说权谋)我比张良更能胜任,

"此非尔所知":这是你所不知的境界。

"先生道既光":先生们的道义已然光大,

"太子礼甚卑":太子以极谦卑之礼相待。

# 太子:即太子刘盈。

"安车留不住":安车驷马也留不住他们,

# 安车:可以乘坐的车。古车立乘,此车可坐,故称安车。

"功成弃如遗":功成之后便弃之如遗。

"如彼旱天云":如同大旱时的云朵,

"一雨百谷滋":一场雨滋润百谷生长。

"泽则在天下":恩泽遍及天下后,

# 泽:雨露。

"云复归希夷":云朵又归向空寂的远方。

# 希夷:无声叫希,无色叫夷,比喻虚寂微妙之处。

"勿高巢与由":不要一味推崇巢父与许由,

# 巢与由:指尧时的隐士巢父与许由。,高:认为……高洁。

"勿尚吕与伊":也不要盲目尊崇伊尹与吕尚。

# 吕与伊:指周时的贤相吕尚与商时的名相伊尹。

"巢由往不返":巢父许由一去不返,

"伊吕去不归":伊尹吕尚终身不归(只知济世)。

"岂如四先生":怎能像四位先生,

"出处两逶迤":出仕与退隐都从容自如。

# 逶迤:从容自得的样子。,出处:指出世与入世。

"何必长隐逸":何必长久隐逸,

"何必长济时":何必长久济世。

"由来圣人道":自古以来圣人的大道,

"无朕不可窥":无形无迹难以窥探。

# 朕:预兆。

"卷之不盈握":收敛时不满一握,

# 卷:收。

"舒之亘八陲":舒展时横贯八方。

# 八陲:八方。,亘:贯串。

"先生道甚明":先生的大道十分明晰,

"夫子犹或非":孔子有时也会非议。

# 夫子:指孔子。

"愿子辨其惑":希望你能辨明其中的疑惑,

"为予吟此诗":为我吟诵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荅诗十首(其五·答四皓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古体诗。此诗围绕秦末汉初“商山四皓”的历史事迹展开,先以“天下有道见,无道卷怀之”的儒家处世观为引,赞誉四皓秉持道义、顺应时势的智慧——既在秦政暴虐时隐遁商岭采芝,又在汉室危机时出山安定储位之争。诗中对比李斯、郦食其等谋臣的悲剧结局,以及张良、陈平在权力博弈中的局限,凸显四皓“心不画一计,口不吐一词”却能“闇定天下本”的高妙境界,同时借“出处两逶迤”的评价,探讨隐逸与济世的辩证关系,主张圣人之道当屈伸自如、不拘一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天下有道见,无道卷怀之”两句以儒家处世观总起。“见”通“现”,谓世道清明则出世,世道混乱则隐退,开宗明义点明诗人对士人进退之道的思考,为全诗评价四皓奠定思想基调。“此乃圣人语,吾闻诸仲尼”紧承前句,明确观点源于孔子,借儒家圣贤之言增强立论权威性,将个人见解与经典思想相勾连,凸显对传统处世哲学的认同。“矫矫四先生,同禀希世资”以“矫矫”(刚强出众)形容四皓,突出其超凡品格与卓越才具,“希世资”强调天赋异禀,为后续叙述其处世选择张本。“随时有显晦,秉道无磷缁”概括四皓处世原则。“显晦”呼应首句“见”“卷”,谓其顺应时势屈伸;“无磷缁”化用《论语》“不磷不缁”,以矿石难损、墨色难染为喻,赞其坚守道义、不为外物改变的操守。“秦皇肆暴虐,二世遘乱离”简笔勾勒秦末暴政背景。“肆”字见秦政酷烈,“遘”(遭遇)字点出二世继位即逢乱局,为四皓隐遁作历史铺垫。“先生相随去,商岭采紫芝”叙四皓避世之举。“相随去”见其群体抉择的一致性,“采紫芝”以具体行为展现隐逸生活,紫芝象征高洁情操,画面中含褒赞之意。“君看秦狱中,戮辱者李斯”以李斯结局对比。李斯助秦统一却终遭刑戮,既见暴政下权臣难善终,亦反衬四皓避祸保身的明智,暗含对追逐功名者的警示。“刘项争天下,谋臣竟悦随”转写楚汉相争时世态。“竟悦随”状谋臣纷纷归附之态,与四皓的超然形成对照,凸显众人逐利与高士守道的价值分野。“先生如鸾鹤,去入冥冥飞”以比喻刻画四皓超脱形象。“鸾鹤”喻其品格高洁,“冥冥飞”状其远避尘嚣之态,与“谋臣竟悦随”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反差。“君看齐鼎中,焦烂者郦其”再举实例对比。郦食其(“郦其”代指)为刘邦游说齐国却遭烹杀,悲剧命运进一步印证乱世中谋士的脆弱,强化四皓“远祸”选择的合理性。“子房得沛公,自谓相遇迟”引入张良事例。张良(子房)遇刘邦自叹相见恨晚,见其对功名的热衷,为下文对比四皓作过渡。“八难掉舌枢,三略役心机”铺陈张良的操劳。“八难”言其应对困局之多,“掉舌枢”“役心机”状其施展谋略的艰辛,见出功名之路的心力交瘁。“辛苦十数年,昼夜形神疲”以“辛苦”“形神疲”概括张良数十年奔波,强化其为功名所累的状态,与四皓的从容形成张力。“竟杂霸者道,徒称帝者师”评张良的政治实践。谓其兼用霸道(法家权术)辅佐刘邦,虽获“帝者师”之名,却未能纯用王道,暗含对其未能超脱功利的微词。“子房尔则能,此非吾所宜”以张良之能为对照,明确四皓的价值取向。“此非吾所宜”借四皓口吻表明不慕功名、不循世俗成功路径的态度,凸显其精神追求的独特性。“汉高之季年,嬖宠钟所私”转入汉初储位之争。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惠帝),“嬖宠”“私”字点出帝王私欲引发的政治危机,为四皓再度出山伏笔。“冢嫡欲废夺,骨肉相忧疑”直指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受威胁,刘氏家族陷入骨肉相疑,局势危殆,为四皓介入提供历史契机。“岂无子房口,口舌无所施”“亦有陈平心,心计将何为”以张良、陈平的无能为力形成顿挫。两大谋士面对储位之争束手无策,反衬四皓出山的关键作用,蓄势待发。“皤皤四先生,高冠危映眉”刻画四皓形象。“皤皤”(白发貌)见其年高德劭,“高冠危映眉”以衣冠细节显其庄重威仪,未出场已具震慑力。“从容下南山,顾盼入东闱”叙其出山姿态。“从容”“顾盼”见其气度闲雅,“下南山”呼应前番隐逸,“入东闱”(东宫)点明介入储位之争的政治选择,转折自然。“前瞻惠太子,左右生羽仪”写四皓对太子刘盈的影响。“羽仪”(羽翼仪仗)喻其归附使太子声势大壮,暗示局势因之逆转,细节中见政治力量的微妙变化。“却顾戚夫人,楚舞无光辉”以戚夫人失势作对比。昔日受宠的楚舞如今黯然失色,侧面烘托四皓出山对权力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暗含对帝王私欲的批判。“心不画一计,口不吐一词”突现四皓的处世智慧。不直言谋略却以自身威望稳定局势,与前文张良、陈平的“掉舌枢”“役心机”形成鲜明对比,彰显“无声胜有声”的政治哲学。“闇定天下本,遂安刘氏危”高度评价其功绩。“闇定”(暗中奠定)强调其作用潜移默化却至关重要,“安刘氏危”直言其化解政权危机的历史贡献,褒赞之意溢于言表。“子房吾则能,此非尔所知”复用对比,以张良的能力为陪衬。谓四皓的境界超越具体权谋,非张良之流所能领会,进一步提升四皓的精神高度。“先生道既光,太子礼甚卑”写四皓功成后的礼遇。“道既光”总结其思想与德行的影响力,“礼甚卑”(礼遇极恭)见太子对其尊崇,从侧面印证其政治分量。“安车留不住,功成弃如遗”刻画其超脱态度。“安车”(高官乘车)挽留未果,功成后如弃敝履般退隐,与开篇“无道卷怀”呼应,完成对“进退自如”处世哲学的闭环叙述。“如彼旱天云,一雨百谷滋”以自然意象作比。将四皓比作久旱之云,降雨滋养百谷后悄然消散,既赞其济世之功,又颂其不居功自傲的品格,比喻贴切而富诗意。“泽则在天下,云复归稀夷”深化前喻。“泽在天下”强调其恩惠广布,“归稀夷”(回归空寂)见其功成身退的淡泊,暗含对“功成身退”道家思想的融合。“勿高巢与由,勿尚吕与伊”提出价值判断。否定巢父、许由(隐逸极端)与伊尹、吕尚(济世极端)的处世方式,主张超越绝对化的选择,体现辩证思维。“巢由往不返,伊吕去不归”申说前句理由。巢许隐逸不返,伊吕终身事功,均失之偏颇,为下文推崇四皓的“中庸”之道张本。“岂如四先生,出处两逶迤”点明主旨。“逶迤”(曲折从容)形容四皓出世与入世皆通达无碍,既非一味避世,亦非盲目逐功,契合儒家“时中”思想,彰显理想人格范式。“何必长隐逸,何必长济时”以反问强化观点。否定“长隐逸”与“长济时”的绝对化倾向,主张因时制宜、灵活变通,将对四皓的评价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处世哲理。“由来圣人道,无朕不可窥”归结于圣人之道。谓四皓的处世智慧暗合圣人“无迹可寻”的玄妙境界,将具体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升到哲学高度,赋予其超越性意义。“卷之不盈握,舒之亘八陲”以夸张修辞形容“道”的特质。“卷”“舒”呼应开篇“卷怀”与“见世”,极言圣人之道可收可放、小大由之,深化其辩证统一的内涵。“先生道甚明,夫子犹或非”以微妙矛盾收束。谓四皓之道本已明晰,却仍可能被孔子(“夫子”)这样的圣贤非议,暗含对思想争鸣的包容,亦留待读者思索,余味悠长。“愿子辨其惑,为予吟此诗”以呼告作结。恳请读者辨析诗中所论之“惑”(隐逸与济世的辩证关系),既表明对自身观点的审慎态度,亦引导读者参与对士人精神的深层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赠友五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首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