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天柱远":滚滚西江水远远地离天柱山而去,
"东越海门深":东越山水汇流的入海口处水势很深。
# 海门:入海口的地方。
"去割慈亲恋":人在分手离开时,难以割舍的是慈祥的亲情与爱恋,
# 恋:爱恋,依恋。,去:离开。
"行忧报国心":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忧国忧民的一片忠心。
"好风吹落日":好风为你吹落烈日,送你顺利出行,
"流水引长吟":山间的流水吟唱着动听的歌曲,为你引路,奔向大好前程。
# 吟:吟唱。
"五月披裘者":你就像那古典里传说的五月披裘砍柴人,
# 五月披裘者: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韩诗外传·卷十》记载:春秋时,吴国的延陵季子到齐国游历,在路上看到一堆金子,叫一个披裘的人拿去,披裘的人说:我暑天还穿皮衣,难道是拾金的人吗?
"应知不取金":应该知晓,当官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全心为民。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友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李白与裴大泽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李白对清廉官员的崇尚和赞美,以及对国家、对友人的深深忧虑和期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李白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首联中,他以“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描绘了壮丽的景色,既暗示了裴大泽即将远行的方向和路途的遥远,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忧虑和不舍之情。颈联中的“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则以自然景象为喻,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寓情于物:李白在诗中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之中。如颔联中的“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通过“割”和“忧”两个动词,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尾联中的“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则以寓言的形式,借“五月披裘者”这一形象来赞美裴大泽的清正廉洁,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虚实结合:在诗歌创作中,李白善于将实景与虚景相结合,以形成独特的意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景观(如西江、天柱、海门等)来营造离别的氛围,这是实景;同时,他又通过想象和联想(如“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等内心情感的描绘)来深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这是虚景。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内涵。用典:李白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成语来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虽然这首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或成语故事,但他在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内心情感时所使用的语言却充满了诗意和文采,这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自然景观开篇,西江与东越,天柱与海门,这些地理名词不仅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地理画卷,更暗含了裴大泽即将远行的方向和路途的遥远。李白用“远”和“深”两个形容词,进一步强调了空间上的广阔与深远,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忧虑。这种以景寓情的手法,使得诗歌在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而辽阔的意境。颔联转而描写裴大泽内心的情感世界。他即将离开亲人,心中充满了对慈母的依恋和不舍,这是“去割慈亲恋”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他也怀揣着报国的壮志和忧虑,这是“行忧报国心”所揭示的内心世界。李白通过“割”和“忧”两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裴大泽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描绘,使得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而深刻。颈联以自然景象为喻,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好风送走了落日,流水伴随着长吟,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好风象征着友人的前程似锦,落日则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已经到来;流水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永恒,长吟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这种以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远。尾联以寓言的形式结尾,既表达了对裴大泽品德的赞美,也寄托了对他的期望和祝福。五月披裘者象征着那些不畏炎热、坚守节操的人,而“不取金”则暗示了裴大泽清正廉洁、不贪钱财的高尚品质。李白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寓言,不仅赞美了裴大泽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对清廉官员的崇尚和赞美。这种以寓言寄情的手法,使得诗歌在思想表达上更加深邃而富有哲理。
上一篇: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下一篇:唐·李白《惧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