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衾裯冷":深夜里,厚厚的被褥冰冷刺骨,
# 衾裯:卧被。衾,大被。裯,单被。
"孤眠懒未能":独卧难眠,想偷懒贪睡都不能如愿。
# 懒:指想偷懒贪睡。
"笼香销尽火":薰香炉里的火已经烧尽了,
# 笼香:古人燃香木芬芳屋室,香木放在香炉中,香炉带笼罩,香烟自笼罩网眼溢散出来。
"巾泪滴成冰":她流出的伤心的眼泪,把系在项颈上的领巾都湿透了。
# 巾泪滴成冰:即泪滴巾成冰。巾,古代妇女衣服上有“领巾”,系于颈项,不同于后来的“巾帕”。此句说滴泪成冰,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冬夜的寒冷,以衬托闺妇心情的冷清。
"为惜影相伴":由于珍惜影子的陪伴,
# 影:自己的身影。,为惜:由于珍惜。为,由于。
"通宵不灭灯":整个通宵都不熄灭灯。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闺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通过描写寒冷的冬夜,女子因思念恋人而难以入睡的情景,展现了她的孤独与寂寞。诗中写道:“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内心的凄凉和对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通过描写“夜半衾裯冷”“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孤独与凄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感,还深刻地表现了女子内心的苦闷与无助。“巾泪滴成冰”一句,通过泪水结冰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悲伤与绝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她的孤独与凄凉。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夜半衾裯冷”“笼香销尽火”等描写,营造出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夜半衾裯冷”一句,通过描写寒冷的被子,暗示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对比:诗中通过“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与前文的孤独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女子的无奈与寂寞。女子因无人陪伴,只能以影为伴,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孤独感。白描:诗中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女子的状态和环境,“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语言平实却极具画面感,展现了女子的凄凉处境。“笼香销尽火”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香炉中火尽的场景,通过这种白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冷清与孤独。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诗的开篇描绘了女子深夜未眠的场景。夜半时分,被子虽厚却仍感寒冷,女子因孤独而难以入睡。诗人用“懒未能”三字,巧妙地表现出女子的慵倦与无力,暗示她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这种描写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外在状态,更深入地揭示了她内心的苦闷。中间两句:“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凄凉与无助。薰香炉中的火已熄灭,象征着女子内心的冷寂;而“巾泪滴成冰”则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因思念而流下的泪水,泪水之多甚至将巾帕湿透并结冰。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女子的孤独,更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凉与绝望。后两句:“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最后一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女子的孤独。她因无人陪伴,只能以自己的影子为伴,因此整夜不灭灯。这种描写看似简单,却深刻地揭示了女子内心的寂寞与无奈。她宁愿忍受长夜的孤独,也不愿在黑暗中面对自己的寂寞,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4. 作品点评
《寒闺夜》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深刻地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与思念。诗人通过“夜半衾裯冷”“巾泪滴成冰”等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同时以“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作为结尾,进一步强化了女子内心的寂寞与对陪伴的渴望。这种从女子视角出发的写作手法,不仅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本诗写闺妇寒夜独居的幽怨。“巾泪滴成冰”,照应题中“寒”字,以夸张之笔,写尽内心哀痛。作者类似的诗句还有“泪眼凌寒冻不流”(《寄湘灵》),“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闺怨词三首》)等。“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二句,写形影相吊,与西晋陆机名句“夕息抱影寐”(《赴洛道中作》)句意相似,尤妙在“为惜”二字,刻画心理人微。因珍惜灯影可与自己相伴,故通宵点灯。不仅写其长夜难眠之苦况,更把她满腹幽独哀怨的心情曲曲传出。正所谓写出“心思之曲”。
现代西安联大师院中文系主任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
上一篇:唐·白居易《初入峡有感》
下一篇:唐·白居易《寒食夜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