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
·
è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tàn
dōng
jīng
shū
qiě
wēi
suī
yán
lán
huì
yǒu
fāng
fēi
wèi
fàn
yíng
zūn
jiǔ
zhān
qīng
huī
dāng
róng
jūn
cǎi
piāo
luò

译文

菊花的遭遇实在令人叹息,茎干稀疏且菊叶也很卑微。虽然和兰花蕙草截然不同,但她也有自己独特的芳菲。如果未作成清香的菊花酒,那真是空沾得甘露的清辉。菊花盛开君若不及时摘采,菊花枯谢飘落又有何可依。

逐句剖析

"可叹东篱菊":菊花的遭遇实在令人叹息,

"茎疏叶且微":茎干稀疏且菊叶也很卑微。

# 微:微小。,疏:稀疏。

"虽言异兰蕙":虽然和兰花蕙草截然不同,

# 异:差别、差异。,言:说。

"亦自有芳菲":但她也有自己独特的芳菲。

"未泛盈樽酒":如果未作成清香的菊花酒,

# 盈:满。,未:没有。

"徒沾清露辉":那真是空沾得甘露的清辉。

# 辉:光辉。,徒:空。

"当荣君不采":菊花盛开君若不及时摘采,

# 荣:指盛开的菊花。

"飘落欲何依":菊花枯谢飘落又有何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东篱菊花为描写对象,刻画了其茎疏叶微却独具芳菲的特征,同时描述了菊花未被用来酿酒,只沾染清露,在盛开时未被采摘,最终可能飘落无处依靠的情形。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托物言志,借菊花自比,将自身才华比作菊花的芳菲,以菊花不被采摘,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整首诗语言自然,借物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渴望被赏识重用,却无奈不被任用的落寞与感慨,体现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中又蕴含深沉情感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东篱菊花茎疏叶微却有芳菲,且不被采摘利用的遭遇,将自身才华比作菊花的芳菲,以菊花自比,暗示自己虽具才能却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任用的心境。象征:菊花象征着像诗人一样有才华、有品格却不被重视的人,其飘落无依的结局,象征着这类人在现实中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从形象塑造看,刻画了茎疏叶微却具芳菲的菊花形象。语言上,用词质朴自然,如“可叹”引出对菊花的关注,“亦自有芳菲”直白点明其价值。表达技巧上,将菊花与兰蕙对比,突出菊花独特之美,蕴含着诗人对菊花的赞美之情。“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内容主题上,描述了菊花未被用来泡酒,只能沾清露,盛开却无人采,最终可能飘落无依的境遇,借物抒发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技巧上,通过对菊花遭遇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惆怅。

3. 作品点评

《感遇·其二》是李白颇具特色的咏物之作。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菊花自比,将个人情感与命运融入对菊花的描绘中,情感真挚深沉。它沿承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却能将菊花的形象与诗人的心境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杨柳枝》

下一篇:唐·唐彦谦《穆天子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