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见南山":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
"引领意无限":翘首瞻望那山上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
# 引领:伸长脖子去看,这里指翘首而望。
"秀色难为名":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
# 难为名:难以称呼,难以说清楚,指山中景色气象一派壮丽,无法用语言表达。
"苍翠日在眼":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有时白云起":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
"天际自舒卷":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地舒卷伸展。
"心中与之然":我的内心与这自然景象浑然一体,
# 与之然:与这一派景象浑然一体,不辨物我。是说我心与自然融合而为一体。
"托兴每不浅":每一次寄托情志都意蕴深远。
"何当造幽人":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
# 幽人:隐居者,这里即指紫阁隐者。,造:访问,拜访。
"灭迹栖绝巘":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 绝巘:高耸的山峰。,灭迹:离开纷乱的人世红尘。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是他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终南山的景致,是赠予一位隐者的作品,其核心意旨表达超脱尘世、回归本真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领意无限”化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但将“见”改为“引领”,强化了主动追寻的姿态。对比:诗中通过“苍翠”和“白”两种颜色的对比与和谐搭配,展现了终南山静态的山体与动态的云朵之美,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以“出门见南山”的直观视角切入,以“引领”(伸长脖颈远眺)的动作勾勒出诗人对终南山的无限神往。李白借“引领”的虔诚姿态,暗示自己虽身处仕途(长安供奉翰林),但心向山林,与终南山形成精神对话。第二句“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以白描手法写山色之玄妙。“秀色难为名”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惊叹,亦暗合道家“大道无形”的哲学,暗示隐士精神境界的不可言说性;“苍翠日在眼”则通过视觉的恒常性(“日日可见”)强化对山色的沉浸式体验。诗人刻意留白,不刻画细节,引导读者以心体悟,呼应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第三句“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但更强调动态的自由感:白云不受拘束的形态,隐喻隐者超脱功利、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时,“天际”的辽阔与“舒卷”的灵动形成空间张力,暗含李白对仕途束缚的厌倦与对精神解放的渴望。第四句“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五句“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𪩘。”:由景入情,直抒拜访隐者、遁迹山林的终极理想。“灭迹”二字极具力度,既指远离尘世踪迹,亦暗含对现实政治污浊的决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寄赠隐者的诗作,巧妙地将终南山的幽谧景致与隐士的高洁品格熔铸为一。终南山的云霭松风与隐者的超逸风骨早已浑然一体,"心中与之然"既是对自然之道的参悟,更是诗人与隐者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全篇以山色作墨、流云为笔,在看似平淡的景语中织就情网——不着一字仰慕,却借"天际舒卷"的白云暗喻隐者的自在超然;未提半句相知,却以"苍翠日在眼"的恒常透露出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契。
上一篇:唐·高骈《海翻》
下一篇:唐·于武陵《洛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