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黍与稂莠":禾黍和稂莠,
# 稂莠:两种有害于禾苗的杂草。,禾黍:小米和黄米。此指其禾苗。
"雨来同日滋":在雨水到来时一同生长。
"桃李与荆棘":桃李和荆棘,
"霜降同夜萎":在霜降的夜里一同枯萎。
"草木既区别":草木既然有区别,
"荣枯那等夷":它们的荣枯怎么能一样呢。
"茫茫天地意":茫茫天地的意志,
"无乃太无私":恐怕太没有偏私了。
# 无乃:恐怕……吧。
"小人与君子":小人和君子,
"用置各有宜":任用安排各有合适的方式。
"奈何西汉末":无奈在西汉末年,
"忠邪并信之":对忠臣和奸臣一并信任。
"不然尽信忠":要不然完全信任忠臣,
"早绝邪臣窥":早就杜绝奸臣的觊觎。
# 窥:此引申为暗中追求。
"不然尽信邪":要不然完全信任奸臣,
"早使忠臣知":早就让忠臣知晓。
"优游两不断":犹豫不决两者都不决断,
# 优游:犹豫不决的样子。
"盛业日已衰":盛大的基业日益衰落。
# 盛业:大业。
"痛矣萧京辈":痛心啊萧望之、京房这些人,
# 萧京:指《汉书》中记载的萧望之和京房。二人均为邪佞石显等陷害,萧饮鴆自杀,京下狱死。
"终令陷祸机":最终陷入灾祸的危机。
"每读元成纪":每次读《汉书》中汉元帝、汉成帝的本纪,
"愤愤令人悲":心中愤慨令人悲伤。
"寄言为国者":寄语治理国家的人,
"不得学天时":不能像天地对待草木那样没有区别地对待忠奸。
"寄言为臣者":寄语做臣子的人,
"可以鉴于斯":可以从这件事中得到借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起兴:开篇以“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起兴,借草木在同样天时下的不同生长状态,引出后文对小人与君子在政治环境中不同境遇的探讨,为全诗奠定议论基础。对比:将君子与小人在西汉末年被同等对待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帝王忠邪不分的错误,如“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鲜明呈现出不合理的政治现象。
2. 分段赏析
《读汉书》开篇“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运用起兴手法,借草木在相同天时下的不同生长状态,引发对人事的思考。接着“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由草木自然过渡到对天地无私的感慨,为后文议论做铺垫。“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直陈西汉末年忠奸不分的乱象,将君子与小人被同等对待的情况进行对比,凸显帝王错误。“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运用假设论证,从侧面论证帝王不辨忠奸致使国势衰落。最后“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表达对西汉末年忠良遭祸的痛心,借古讽今,向统治者和臣子发出告诫,抒发悲愤与讽喻之情。
上一篇:唐·李白《拟古十二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