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镜隐白发":夜晚对镜发现白发隐隐,
"朝酒发红颜":早晨饮酒,脸上泛起红润的颜色。
"可怜假年少":可惜这只是短暂的年少模样,
"自笑须臾间":自己不禁嘲笑这片刻的时间。
"朱砂贱如土":朱砂便宜得像泥土一样,
# 朱砂:矿物名。古代方士用为烧丹的主要材料。
"不解烧为丹":却不懂得如何烧炼成金丹。
"玄鬓化为雪":乌黑的鬓发变成了雪白,
"未闻休得官":却没听说就此辞去官职。
"咄哉个丈夫":哎,这样一个大丈夫,
"心性何堕顽":心性为何如此愚顽。
"但遇诗与酒":只要遇到诗与酒,
"便忘寝与餐":就会忘记睡觉和吃饭。
"高声发一吟":高声吟诵一番,
"似得诗中仙":好似成了诗中的仙人。
"引满饮一盏":斟满并饮下一盏酒,
"尽忘身外缘":完全忘掉身外的尘缘。
"昔有醉先生":从前有个醉先生,
# 醉先生:指晋刘伶。纵酒放达,著《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馀”,“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席地而幕天":以地为席以天为幕。
"于今居处在":如今他居住的地方,
"许我当中眠":允许我在中间安睡。
"眠罢又一酌":睡醒后又酌一杯酒,
"酌罢又一篇":饮酒后又作一篇诗。
"回面顾妻子":回头看看妻子儿女,
"生计方落然":家中生计正空落无着。
# 落然:冷落萧条貌。
"诚知此事非":确实知道这样的生活不对,
"又过知非年":又已过了知道错误的年纪。
# 知非:五十岁的代称。
"岂不欲自改":难道不想自我改正,
"改即心不安":可改了心里又不安宁。
"且向安处去":暂且向安乐的地方去,
"其余皆老闲":其余的都当作老年的闲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前五句“夜镜隐白发,朝酒发红颜。可怜假年少,自笑须臾间。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开篇通过“夜镜”“朝酒”的生活细节,展现诗人面对白发的无奈,借酒强装年少的状态,“可怜”“自笑”充满自嘲意味。而“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运用象征手法,以朱砂无法烧炼成丹,暗示自己难以实现理想,传达出一种失落之感。中间五句“玄鬓化为雪,未闻休得官。咄哉个丈夫,心性何堕顽。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玄鬓化为雪,未闻休得官”将鬓发变白与未得休官对比,感慨岁月流逝与仕途无奈。“咄哉个丈夫,心性何堕顽”是自我责备,展现内心矛盾。“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则体现出诗人在诗酒中寻求解脱,沉浸其中忘却现实烦恼。最后五句“高声发一吟,似得诗中仙。引满饮一盏,尽忘身外缘。回面顾妻子,生计方落然。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岂不欲自改,改即心不安”,先描述在诗酒中的洒脱状态,“似得诗中仙”“尽忘身外缘”写出沉醉之态。但“回面顾妻子,生计方落然”又回归现实,看到生计无着。最后“诚知此事非……改即心不安”表明明知生活有问题,却因年纪和内心的矛盾而难以改变,尽显无奈与纠结。
上一篇:唐·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