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题名处":前年我在这里题写名字的地方,
"今日看花来":今天又来赏花了。
"一作芸香吏":我担任校书郎期间,
"三见牡丹开":已经三次看到牡丹花开放了。
"岂独花堪惜":哪里只是花值得珍惜呢?
"方知老暗催":我这才意识到,岁月也在悄悄催人老去。
"何况寻花伴":更何况一起赏花的伙伴,
"东都去未回":去了东都还没有回来。
"讵知红芳侧":哪里知道在这芬芳的牡丹花旁,
"春尽思悠哉":春天即将过去,我的思绪却如此悠长。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白居易在西明寺观赏牡丹花时的情景,回忆起与好友元九(元稹)一起赏花的往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反映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而“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则深刻描绘了岁月的流逝。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对比前年与今日的情景,表现出时光的流逝。借景抒情:“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诗人以牡丹花为媒介,通过描写牡丹花的盛开与凋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牡丹花的凋谢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诗人由此感叹人生短暂,岁月催人老去,体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虚实结合:“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诗人回忆前年在西明寺题名的情景(虚写),与今日独自赏花的现实(实写)相结合。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还突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使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以小见大:“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诗人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引出对人生和友情的思考。牡丹花虽小,却成为诗人抒发对时光和友情珍视的媒介。诗人回忆与友人元九共同赏花的经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 分段赏析
首联:“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诗人回忆起前年在西明寺题名的地方,如今又来观赏牡丹花。这一联通过对比“前年”和“今日”,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颔联:“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芸香吏”是唐代校书郎的别称。诗人提到自己曾担任此职,并三次看到牡丹盛开,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颈联:“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诗人感慨不仅仅是花值得珍惜,更意识到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催人老去。这一联深刻地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尾联:“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诗人提到与他一同赏花的友人(元九)去了东都还未归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一句“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则进一步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友情的感伤。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咏》
下一篇:唐·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