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míng
dan
huā
shí
yuán
j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qián
nián
míng
chù
jīn
kàn
huā
lái
zuò
yún
xiāng
sān
jiàn
dān
kāi
huā
kān
fāng
zhī
lǎo
àn
cuī
kuàng
xún
huā
bàn
dōng
dōu
wèi
huí
zhī
hóng
fāng
chūn
jìn
yōu
zāi

译文

前年我在这里题写名字的地方,今天又来赏花了。我担任校书郎期间,已经三次看到牡丹花开放了。哪里只是花值得珍惜呢?我这才意识到,岁月也在悄悄催人老去。更何况一起赏花的伙伴,去了东都还没有回来。哪里知道在这芬芳的牡丹花旁,春天即将过去,我的思绪却如此悠长。

逐句剖析

"前年题名处":前年我在这里题写名字的地方,

"今日看花来":今天又来赏花了。

"一作芸香吏":我担任校书郎期间,

"三见牡丹开":已经三次看到牡丹花开放了。

"岂独花堪惜":哪里只是花值得珍惜呢?

"方知老暗催":我这才意识到,岁月也在悄悄催人老去。

"何况寻花伴":更何况一起赏花的伙伴,

"东都去未回":去了东都还没有回来。

"讵知红芳侧":哪里知道在这芬芳的牡丹花旁,

"春尽思悠哉":春天即将过去,我的思绪却如此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通过“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对比前年与今日的情景,反衬出时光的流逝。诗中以牡丹花为媒介,通过描写牡丹花的盛开与凋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回忆起前年在西明寺题名的地方,如今又来赏花,对比中体现出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西明寺观赏牡丹花时的情景,回忆起与好友元九(元稹)一起赏花的往事。诗中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白居易在西明寺观赏牡丹花时的情景,回忆起与好友元九(元稹)一起赏花的往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反映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而“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则深刻描绘了岁月的流逝。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对比前年与今日的情景,表现出时光的流逝。借景抒情:“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诗人以牡丹花为媒介,通过描写牡丹花的盛开与凋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牡丹花的凋谢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诗人由此感叹人生短暂,岁月催人老去,体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虚实结合:“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诗人回忆前年在西明寺题名的情景(虚写),与今日独自赏花的现实(实写)相结合。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还突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使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以小见大:“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诗人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引出对人生和友情的思考。牡丹花虽小,却成为诗人抒发对时光和友情珍视的媒介。诗人回忆与友人元九共同赏花的经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 分段赏析

首联:“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诗人回忆起前年在西明寺题名的地方,如今又来观赏牡丹花。这一联通过对比“前年”和“今日”,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颔联:“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芸香吏”是唐代校书郎的别称。诗人提到自己曾担任此职,并三次看到牡丹盛开,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颈联:“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诗人感慨不仅仅是花值得珍惜,更意识到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催人老去。这一联深刻地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尾联:“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诗人提到与他一同赏花的友人(元九)去了东都还未归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一句“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则进一步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友情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咏》

下一篇:唐·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