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án
yí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áng
shuì
jiē
qián
liáo
luò
xīng
shǔ
tiān
shí
nián
lái
míng
yuè
céng
mián
mián
lián
cháng
jiù
zhōng
jīn
zuì
chóu
rén
liáng
yuè
qīng
fēng
mǎn
chuáng

译文

夜晚漫长难以入睡,起身来到台阶前,天空中星辰稀疏,即将破晓天亮。十五年来在明月照耀的夜晚,哪曾有过一夜不是独自入眠。独自入眠的人啊,每个夜晚都可怜地长久处于孤寂之中。其中就数今夜最让人忧愁,清冷的月光和凉爽的微风布满床席。

逐句剖析

"夜长无睡起阶前":夜晚漫长难以入睡,起身来到台阶前,

"寥落星河欲曙天":天空中星辰稀疏,即将破晓天亮。

# 曙:一作晓。

"十五年来明月夜":十五年来在明月照耀的夜晚,

"何曾一夜不孤眠":哪曾有过一夜不是独自入眠。

"独眠客":独自入眠的人啊,

"夜夜可怜长寂寂":每个夜晚都可怜地长久处于孤寂之中。

"就中今夜最愁人":其中就数今夜最让人忧愁,

"凉月清风满床席":清冷的月光和凉爽的微风布满床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独眠吟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首诗回顾十五年来独眠之况,直言孤独之久;次诗强调今夜在凉月清风中愁绪更甚。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并用,直白道出孤独,又以夜景强化寂寥氛围。这两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虽未直接提及思乡,却以独眠的孤寂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引发读者对诗人境遇的同情与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组诗第一首是绝句,第二首为词。都是抒发孤寂情怀的题材。诗中介绍了诗人在长夜中的不眠状态,描绘了寥落星河欲曙天、凉月清风满床席等景象。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独眠客,夜夜可怜长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直接表明自己长期以来的孤独状态以及今夜的愁苦,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借景抒情:“寥落星河欲曙天”“凉月清风满床席”,通过描写夜空景色和床席周围的环境,营造出清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描绘诗人因长夜漫漫难以入眠,起身来到阶前,看到天空中星辰稀疏,天将破晓。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的动作和眼前之景,为下文抒发孤独之情做铺垫。后两句诗人由眼前的夜晚联想到过去的十五年,直言在这无数个明月照耀的夜晚,自己从未摆脱孤独入眠的境况,将孤独感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长久以来的孤寂。第二首前两句诗人以“独眠客”称呼自己,直接道出自己每晚都在孤寂中度过,“可怜”“寂寂”等词加重了孤独的氛围,让读者能体会到诗人的无奈与落寞。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今夜的愁绪尤为强烈,“凉月清风满床席”描绘出清冷的环境,借景抒情,将孤独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这清冷之夜的孤独与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下一篇:唐·白居易《日渐长,赠周、殷二判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