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nián
wè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ào
nián
guài
wèn
shì
zhāo
zhāo
zuì
hào
zuò
yuè
tiān
yīng
cuò
yōu
chóu
shí
shǎo
shí
duō

译文

年轻人对我感到奇怪,问我究竟为何,为何每天都是醉了又唱、唱了又醉。自号乐天应该没错,毕竟我忧愁的时光少,快乐的时光多。

逐句剖析

"少年怪我问如何":年轻人对我感到奇怪,问我究竟为何,

"何事朝朝醉复歌":为何每天都是醉了又唱、唱了又醉。

"号作乐天应不错":自号乐天应该没错,

"忧愁时少乐时多":毕竟我忧愁的时光少,快乐的时光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少年问》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少年对诗人终日醉歌的疑惑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豁达自适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少年的发问“何事朝朝醉复歌”,引出诗人以“乐天”自许的人生哲思,直言自己“忧愁时少乐时多”,借与白居易同号的典故,暗喻对乐观处世之道的认同。全诗以对话体开篇,在平实的问答中袒露心迹,将放歌纵酒的生活状态升华为对生命快乐的主动追寻,于通俗晓畅的语言中蕴含着超脱旷达的人生智慧,既似对少年疑惑的回应,更似诗人自我心境的独白,显示其以乐排忧、笑对人生的洒脱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少年问》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此时白居易正居住在河南洛阳。这一阶段,白居易的生活状态相对安定,没有太多外界纷扰,这种生活境遇也体现在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多呈现出淡泊自适的心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当下生活的淡然与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诗的开篇以对话场景切入,描绘了少年对诗人行为的困惑。“怪我”二字生动展现出少年诧异的神态,“问如何”“何事”的连续追问,强化了疑问的语气——为何每日都沉醉歌吟?这种直白的口语化表达,将生活中常见的互动场景自然引入诗中,既设置了悬念,也为后文诗人的回应做了铺垫。少年的疑问背后,隐含着世人对“日日醉歌”这一行为的普遍不解。“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面对少年的困惑,诗人以自号“乐天”回应,巧妙化解了质疑。“号作乐天”直接点明身份标识,而“应不错”三字带有自嘲与肯定交织的意味,仿佛在说“自号‘乐天’确实名副其实”。紧接着“忧愁时少乐时多”,以直白的表述解释“醉复歌”的缘由——并非借酒消愁,而是因生活中快乐多于忧愁,故而以醉歌的方式抒发愉悦。这里的“乐天”既呼应了白居易的表字,暗合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质,也将个人的生活态度融入诗句,使“醉歌”这一行为从表面的放浪形骸,升华为内在乐生精神的外在体现。诗人通过这一回应,不仅解答了少年的疑问,更传递出一种积极通达的生活态度。

2. 作品点评

诗中语言通俗浅近,尽显白居易一贯的创作风格,以直白如话的对话形式传递人生态度,字里行间流露着“忧愁时少、快乐时多”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招隐》

下一篇:唐·孟郊《杂曲歌辞·车遥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