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
"风景旧曾谙":风景久已熟悉。
# 谙:熟悉。,曾:曾经。本文读céng。另一个读音是zēng,用来指与自己中间隔着两代的亲属,如“曾祖父、曾孙”;也为姓氏读音,如“姓曾”。
"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
#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江花:江边的花朵。(诗句)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元稹《使东川・江花落》)
"春来江水绿如蓝":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能不忆江南":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忆旧抒情词。描绘了江南春天日出时江花红得胜过火焰,春天里江水绿得如同蓝草的明艳景色,营造出绚丽多彩的江南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深深的喜爱与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回忆江南的美景,借如画的江南春色,展现江南的独特魅力,抒发自己对往昔江南生活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比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江花比作火,江水比作蓝草。形象地把江花的鲜艳浓烈与江水的碧绿清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江南春天色彩的明艳。对比:同样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与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江花与江水色彩差异,强化了江南春景给人的视觉冲击,凸显景色的绚丽夺目。反问:“能不忆江南?”使用反问手法。加强语气,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强调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促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江南的眷恋。
3. 分段赏析
“江南好”,短短三字,开篇直抒胸臆,简洁有力地传达出作者对江南的由衷赞美,奠定全词对江南喜爱与怀念的基调,引发读者对江南美好之处的好奇。“风景旧曾谙”,点明作者对江南风景熟悉,为后文具体描绘江南景色埋下伏笔,让读者知晓作者所言非虚,饱含对过往江南生活的深刻记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与对比手法,将江花比作火,江水比作蓝草,“红胜火”与“绿如蓝”形成鲜明色彩对比,生动描绘出江南春天江花的鲜艳夺目与江水的碧绿澄澈,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江南春天的魅力。“能不忆江南?”以反问作结,加强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的深切怀念之情,使这种情感在结尾处得到升华,同时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人不禁沉浸在对江南美景的遐想之中。
4. 作品点评
《忆江南》是白居易词作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语言自然明快,短短数语便勾勒出江南春色的绚丽画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堪称千古名句,以生动的比喻与鲜明的对比,将江南春天的明艳色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江南美景如在眼前。全词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对江南的深切怀念,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真挚动人。该词开创了以“忆江南”词牌描绘江南风光的先河,为后世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典范,对词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 较宋词自然有身分,不知其故。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
# 徐士俊云: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一
# 诗馀上乘。
近代近藤元粹《白乐天诗集》卷五
# 《乐府杂录》云:“李卫公为亡妓谢秋娘撰《望江南》,亦名《梦江南》。”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予考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吕宫,字句亦同,止是今曲两段,盖近世曲子无单遍者。然卫公为谢秋娘作此曲,已出两名。乐天又名以《忆江南》,又名以《谢秋娘》。近世又取乐天首句名以《江南好》。予尝叹世间有改易错乱误人者,是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 《望江南》,即唐法曲《献仙音》也。但法曲凡三叠,《望江南》止两叠尔。白乐天改法曲为《忆江南》。其词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二叠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叠云:“江南忆,其次忆吴宫。”见乐府。
明杨慎《词品》
上一篇:唐·王维《鹿柴》
下一篇: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