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回同拜表":我们一个月就会有一次一同去朝廷呈递奏章,
"莫辞侵早过中桥":请不要推辞,要早早地出发,走过中桥。
"老于君者应无数":年纪比您大的人应该有很多,
"犹趁西京十五朝":还能坚持赶到西京去参加朝廷的事务。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一月一回同拜表,莫辞侵早过中桥”,直接表明每个月都和皇甫宾客一同去拜表,还叮嘱对方不要嫌早,要按时过桥同往,直白地体现出两人一同履职的日常以及诗人对这份情谊和共同行动的看重。对比:“老于君者应无数,犹趁西京十五朝”,将皇甫宾客与众多年纪更大的人对比,突出皇甫宾客虽有一定年纪,但还能同自己一起参与朝廷事务,表达出对友人身体状况和坚持上朝的肯定,也含蓄地传达出两人相伴上朝的欣慰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句“一月一回同拜表,莫辞侵早过中桥”。这一句诗开篇点题,直接点明诗人与友人皇甫宾客每月都有一次共同前往朝廷拜表的惯例。“一月一回”明确了拜表的频率,体现出这一行为的规律性和两人关系的紧密。“莫辞侵早过中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亲切叮嘱,“侵早”突出了出发时间之早,“莫辞”二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期待,希望友人不要因为路途遥远、时间太早而推辞,字里行间透露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共同完成拜表任务的重视,也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朝廷事务的尽责态度。次句“老于君者应无数,犹趁西京十五朝”。此句诗人展开对比。“老于君者应无数”指出在年纪上比皇甫宾客大的人有很多,而“犹趁西京十五朝”强调皇甫宾客虽年事已高,却依旧能够和自己一起按时前往西京长安参与朝廷事务。通过这种对比,一方面赞美了友人皇甫宾客的身体状况尚可,能够坚持履行臣子的职责;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与欣慰,两人在暮年还能一同为朝廷效力,携手在仕途上前行,进一步深化了两人之间志同道合的友情以及对彼此坚持履职的肯定。
上一篇:唐·白居易《赠朱道士》
下一篇:唐·许棠《新年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