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病卧渭北":我卧病在渭北,
"君老谪巴东":您年事已高却被贬谪到巴东。
"相悲一长叹":我们相互悲叹,不禁长长叹息,
"薄命与君同":感慨命运同样薄苦。
"既叹还自哂":悲叹之后又暗自嘲笑自己,
"哂叹两未终":嘲笑和悲叹都难以停止。
"后心诮前意":后来的心思责备先前的想法,
"所见何迷蒙":以前的见识是多么迷茫模糊。
"人生大块间":人生在天地之间,
"如鸿毛在风":就如同鸿毛在风中飘荡。
"或飘青云上":有的飘上青云之上,
"或落泥涂中":有的落到泥泞之中。
"衮服相天下":身着礼服辅佐天下的宰相之位,
"傥来非我通":如果是偶然得来,并非我所追求的通达。
# 傥:一作倘。
"布衣委草莽":身为平民居于草野之间,
"偶去非吾穷":即使偶然失去什么,也不代表我困窘。
"外物不可必":身外之物不必强求,
"中怀须自空":内心必须保持豁达空灵。
"无令怏怏气":不要让那愤懑之气,
"留滞在心胸":滞留在心胸之中。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一句典型地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诗人将“人生”在广阔无垠的“大块”(即天地)之间的境遇,比作“鸿毛在风”。“人生”本是一个抽象宽泛的概念,包含着种种复杂的经历和境遇,而“鸿毛在风”则是一个具体可感的画面。通过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生的漂泊不定和难以把握,就像轻盈的鸿毛在风中,无法自主掌控自己的去向,可能“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深刻地传达出命运的无常之感。直抒胸臆:“相悲一长叹,薄命与君同”,诗人开篇便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听闻友人庾七被贬谪后的悲痛之情,两人同病相怜,不由地发出长叹,感慨命运的不济。这里没有任何委婉含蓄的表达,直接将内心对自身和友人命运的悲叹之情倾泻而出,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那种沉重和无奈的情绪。用典:“人生大块间”中的“大块”,源自《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原指大自然。诗人在此处运用此典,将人生放置于广阔的天地背景之下,增添了一种宏大的哲学视野,也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或落泥涂中”的“泥涂”以及“外物不可必”同样化用了庄子的典故。“泥涂”常被用来形容卑下的地位或艰难的处境,在诗中与“飘青云上”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生境遇的巨大差异;“外物不可必”则体现了庄子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外物的思想。
2. 分段赏析
开篇“我病卧渭北,君老谪巴东。相悲一长叹,薄命与君同”点明自身与友人的境遇,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悲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既叹还自哂,哂叹两未终。后心诮前意,所见何迷蒙”诗人在悲叹之余又自我嘲笑,反思过去的想法,体现出对人生认识的转变。“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以形象的比喻,将人生比作鸿毛在风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生的不确定性。“衮服相天下,倘来非我通。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穷。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借助庄子的思想,表达对命运得失的豁达态度,劝诫自己不要被负面情绪左右。
上一篇:唐·温庭筠《定西番三首》
下一篇:唐·杜甫《酬韦韶州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