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正月东出师":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
# 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统义,是春秋笔法。,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东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萧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认为原其九为伪作。
"天子遥分龙虎旗":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 天子遥分龙虎旗:谓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远巡。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高大的战船一出动,风波平息,
# 风波:指乱象。
"江汉翻为雁鹜池":江汉之地从动荡变得平静,好似雁鹜嬉戏的池塘般安宁。
# 雁鹜池:王琦注:《太平御览》:《图经》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围四里,梁王所凿。这里泛指游乐之地。,翻为:反而成为。,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
"三川北虏乱如麻":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
# 三川北虏乱如麻: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四海南奔似永嘉":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 四海南奔似永嘉: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
"但用东山谢安石":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
# 但用东山谢安石:“但用”二句:诗人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东山,谢安隐居处。
"为君谈笑静胡沙":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鼓声如雷嘈杂之声喧动了武昌,
# 雷鼓:如雷的鼓声。
"云旗猎猎过寻阳":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寻阳。
# 寻阳:即浔阳。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猎猎:风声。,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
"秋毫不犯三吴悦":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
# 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
"春日遥看五色光":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 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南史·王僧辩传》:贼望官军上有五色云。
"龙蟠虎踞帝王州":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
# 龙蟠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
"帝子金陵访古丘":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
# 古丘:故墟。谓金陵曾为六朝故都。古:一作故。,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
"春风试暖昭阳殿":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
# 昭阳殿:王琦注:《一统志》:昭阳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宫殿名)内。
"明月还过鳷鹊楼":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 鳷鹊楼:南朝楼阁名,在金陵。
"二帝巡游俱未回":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
# 二帝巡游俱未回: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说法。实际是安史叛军逼近长安,玄宗奔蜀,肃宗即位灵武。
"五陵松柏使人哀":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
# 五陵松柏使人哀: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寝失去祭扫,实则指社稷濒临灭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
"诸侯不救河南地":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
# 诸侯不救河南地:指安禄山据洛阳,官军束手无策。河南,指洛阳。
"更喜贤王远道来":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
# 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
"丹阳北固是吴关":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
# 丹阳北固:谓丹阳的北固山,是吴地的险要关隘。唐时丹阳,即今之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画出楼台云水间":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千岩烽火连沧海":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
"两岸旌旗绕碧山":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王出三山按五湖":永王大军出巡三江,按兵五湖,
# 王出三山按五湖:谓永王出师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东南方的三条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
"楼船跨海次扬都":楼船出征跨海行次扬州。
# 楼船跨海次扬都:谓永王驻扎在扬州江面上的船舰一直连接到海上。次,驻守。扬都,指扬州。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楼船次扬都而跨海”。现在这样排列语序,是为了押韵和调整平仄格律。跨海,是夸张之辞。
"战舰森森罗虎士":战舰森森地站满了彪虎之士,
# 战舰森森罗虎士:谓战舰上排列着威严的勇士。森森,威严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
"征帆一一引龙驹":战船满载着征战的良马。
# 征帆一一引龙驹:谓各个战舰上都承载着豪杰之士。征帆,战舰的借代。龙驹,喻指豪杰之士。
"长风挂席势难回":长风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
# 长风挂席势难回:谓大风吹动船帆,战舰急速前进。长风,大风。挂席,船上张起的帆。
"海动山倾古月摧":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
# 古月摧:谓战胜胡兵。摧,挫败。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
"君看帝子浮江日":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
"何似龙骧出峡来":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 何似龙骧出峡来:谓永王的战舰浩浩荡荡地沿江东进,多么像晋朝王濬伐吴的楼船。《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刘禹锡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即指此。
"祖龙浮海不成桥":秦始皇想浮海却造桥不成,
# 祖龙:谓秦始皇。
"汉武寻阳空射蛟":汉武帝在寻阳射蛟也是空忙一场。
"我王楼舰轻秦汉":我家贤王的楼舰是为平叛而来,其举可轻秦汉,
"却似文皇欲渡辽":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辽。
# 却似文皇欲渡辽:此首萧士赟云是伪作。文皇:即唐太宗。宋本作大皇。
"帝宠贤王入楚关":皇帝宠命贤王以重任入楚关,
# 楚关:楚地关塞。泛指楚地。
"扫清江汉始应还":扫清江汉地区就凯旋。
"初从云梦开朱邸":先在云梦开津大都督府,
# 初从云梦开朱邸:“初从”二句:谓永王开始在楚地驻扎军队,后来又进军金陵,在此地招揽才俊之士。云梦,古湖泊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与湖北之间。这里泛指楚地。朱邸: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这里指行军中的临时住所。
"更取金陵作小山":再在益陵取钟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 小山:汉王逸《楚辞·招隐士·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更:一作直。
"试借君王玉马鞭":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
# 试借君王玉马鞭: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
"指挥戎虏坐琼筵":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
# 指挥戎虏坐琼筵:谓能像诸葛亮一样,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指麾,即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南风一扫胡尘静":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
# 南风: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永王的军队在南方,故以“南风”为喻。
"西入长安到日边":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 西入长安到日边: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边,指京城。日为君象,喻指皇帝。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事抒怀诗。描绘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赞颂永王“功绩”,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爱国爱民的热情以及对和平盛世的向往,体现了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 写作手法
夸张:“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用“千岩”“连沧海”“绕碧山”,极度夸大永王军队的规模与声势,展现出军队延绵不绝、烽火连天的壮阔场面,突出其强大威慑力,实则永王军事势力未达如此规模,通过夸张强化诗歌的感染力与气势。象征:“南风一扫胡尘静”,“南风”象征永王之师,“胡尘”象征安史叛军。以“南风”吹散“胡尘”,形象地表达出对永王军队平定叛乱的信心与期望,赋予自然现象以政治寓意,使抽象情感具象化。正衬:“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先描写叛军作乱、百姓奔逃的混乱局面,以此衬托后文“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中诗人自比谢安、平定叛乱的非凡抱负与自信,以乱象衬壮志。反衬:以丑衬美,“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写局势危急令人悲叹,“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以诸侯的不作为反衬永王挥师救援的英勇,突出永王的正义形象与重要作用。比拟:“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将“雷鼓”“云旗”赋予人的“喧”“过”行为,生动地描绘出永王军队行进时鼓声响彻、军旗飘扬的壮观场景,增强画面的动态感与表现力。比喻:“三川北虏乱如麻”,把安史叛军在三川地区制造的混乱局面比作一团乱麻,形象地展现出局势的复杂与危急,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动荡。想象:“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诗人想象永王进兵金陵后,金陵宫殿沐浴春风、月光照耀的美好景象,表达对永王行动的期待,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使诗歌充满浪漫色彩。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点明永王在正月奉命东进,天子赐予象征权威的龙虎旗,既交代出师时间、人物与缘由,也暗示出师的正当性,营造出师的宏大氛围。“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以“楼船一举”展现永王水军的强大声势,“风波静”描绘出义师所到之处局势得以平定,“江汉翻为雁鹜池”运用夸张,将江汉之地比作平静的雁鹜池,表达出对永王出师后带来和平景象的赞颂,展现诗人对永王军队的信心。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前两句极写叛军在三川之地肆虐,局势混乱如麻,民众四处奔逃,堪比西晋永嘉之乱,生动地描绘出国难当头、局势危急的状况,渲染出紧张的氛围,为后文抒发豪情做铺垫。“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诗人以谢安自比,“谈笑”二字表现出从容镇定,“静胡沙”表达出对平定叛军的坚定信心,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局势愈是危急,愈能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雄才大略,增强了诗的气势与力量。第三首:“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雷鼓嘈嘈”“云旗猎猎”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永王军队在武昌时战鼓喧天、军旗飘扬的威武气势,展现出军队行进时的壮观场面。“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强调军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使三吴百姓喜悦,“春日”“五色光”营造出祥和美好的氛围,表达出对永王军队的赞扬,暗示其出师的正义性以及给百姓带来的希望。第四首:“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首句点明金陵地势险要,自古为帝王之地,“帝子”指永王,“访故丘”交代永王兵至金陵,叙事简洁。“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以“春风”象征温暖,“明月”象征光明,“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的宫殿楼阁,表达出诗人希望永王给金陵带来生机与光明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第五首:“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前两句描绘出二帝出逃未归,五陵松柏凋零的凄凉景象,借景抒情,表现出国都沦陷、社稷临危的悲痛,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通过对比,批判各路诸侯在叛军进攻时的退缩,高度赞扬永王在国家危难之际挥师东来的英雄行为,“更喜”二字突出对永王的期待与赞赏。第六首:“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描绘丹阳北固的险要地形,“画出楼台云水间”运用夸张和想象,将其形容为如同画中美景,展现出丹阳的壮丽风光。“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千岩烽火”写出战争的紧张氛围,“连沧海”夸张地表现烽火范围之广,“两岸旌旗绕碧山”描绘出永王军队旌旗遍布的壮观场面,既有对局势的担忧,也有对永王军队的赞美。第七首:“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出”“按”“次”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永王率军行动的过程,展现出军队的强大气势和战略布局。“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战舰森森”写出水师战舰排列整齐,“罗虎士”表现出战士们如猛虎般威武,“征帆一一引龙驹”将征帆比作龙驹,突出战船行进的迅速和威武,展现出永王麾下水师的强大阵容。第八首:“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以“长风挂席”展现永王水师乘风破浪的气势,“海动山倾”运用夸张,极写水师的强大力量,“古月摧”象征着叛军势力将被摧毁,充满豪迈气概。“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将永王浮江与晋代王濬龙骧出峡相比,表达出对永王水师的高度赞扬,暗示其能像王濬一样取得胜利。第九首:“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引用秦始皇欲造桥渡海和汉武帝在寻阳射蛟的典故,“不成桥”“空射蛟”表明秦皇汉武的行为未能成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将永王与秦皇汉武、唐太宗相比,“轻秦汉”突出永王的楼舰和军队超越前人,“却似文皇欲渡辽”赞颂永王的雄心壮志,虽比拟存在争议,但体现出对永王的高度推崇。第十首:“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点明永王受天子恩宠奉命入楚关,“扫清江汉”表达出永王的使命和决心,展现出对永王的信任和期待。“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从云梦”“开朱邸”“取金陵”描述永王的军事行动路线和目标,虽有夸张成分,但表达出对永王势力扩张的期望,以及对其收复国土的信心。第十一首:“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诗人希望永王赐予自己指挥权,“玉马鞭”象征着权力,“指挥戎虏”表现出豪迈气概,“坐琼筵”营造出轻松从容的氛围,体现出诗人的自信。“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以“南风”喻永王军队,“胡尘”喻安史叛军,“一扫”表达出对平定叛军的坚定信念,“西入长安到日边”展现出平定叛乱后凯旋而归,进入长安朝见天子的美好愿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塑造出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张良、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 萧士赟曰:咏永王出师,而表之以“天子遥分龙虎旗”者,夫子作《春秋》书王之意也。百世而下,未有发明之昔。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永王东巡歌》内一绝云:“三川北虏乱如麻……”。按永王璘客孔巢父亦在其间,白其一耳。此篇所谓“谢安石”,不知属谁?可见自负不浅,然十篇只目王为帝子受命东巡,与王衍、阮籍劝进事不同。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但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尘”,太白诗也。人或讥其大言不惭,然其时邺侯、汾阳均未显用,殆有所指,非自况也。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
# 观太白《永王东巡歌》曰:“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又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是太白直言东下之非,而劝以西上勤王,拥卫二帝,与永王如冰炭之不相入。迫胁之困,逃去之勇,均于此诗可见。
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
# 洛阳在北,江汉在南,“南风”起则“胡尘”扫矣。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太白之从永王璘,世颇疑,《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然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时。欲藉之以立奇功耳。故其《东巡歌》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可见其志矣。大抵才高志广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难。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 安禄山反,永王璘有窥江左意……白传止言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遂逃还彭泽。审尔,则白非深子璘者。及观白集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乃曰:“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又云:“我王楼船轻秦汉,却似文皇欲度辽。”若非赞其逆谋,则必无是语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老杜诗识君臣上下……太白作《上皇西巡歌》、《水王东巡歌》,略无上下之分。二公虽齐名,见趣不同如此。
明瞿佑《归田诗话》
# 太白之从永王璘,由于迫协,东坡尝辩之矣。其《忆旧书怀》诗云“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协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大”是也。或以太白《永王东巡歌》为累。《东巡歌》十一首,第九首昔人辨其为伪,其他篇篇规讽,无一语许其僭窃,乃以为太白累耶?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上一篇:唐·李商隐《鸳鸯》
下一篇:唐·杜审言《渡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