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吴儿女":长干里吴地的姑娘,
# 儿女:此指女儿。,吴:吴地,今长江下游江苏南部。,长干:地名,浙江北部一带。
"眉目艳新月":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月。
"屐上足如霜":木屐下的双足白皙如霜,
"不着鸦头袜":不穿鸦头袜,赤足而行。
# 鸦头袜:即叉头袜。,着:一作著。
"吴儿多白皙":吴地的女孩大多皮肤白嫩,
# 吴儿:此指吴地女子。
"好为荡舟剧":好做荡田的游戏。
# 剧:游戏。
"卖眼掷春心":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
# 卖眼:王琦注:“卖眼,即楚《骚》‘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卖眼操长袖,含笑留上客。’”
"折花调行客":折来鲜花嘲弄行路客。
"耶溪采莲女":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
# 耶溪:即若耶溪,《寰宇记》说在会稽东二十八里,相传是西施浣纱的地方。
"见客棹歌回":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
# 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笑入荷花去":嘻笑着藏入荷花丛,
"佯羞不出来":假装怕羞不出来。
"东阳素足女":东阳那儿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
# 东阳:县名,唐时属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
"会稽素舸郎":会稽这儿有个划木船的情郎。
# 素舸:木船。,会稽:县名,唐时属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
"相看月未堕":看那明月高悬未落,
"白地断肝肠":平白地愁断肝肠。
# 白地:当时俚语,今天依然沿用于民间,即“平白地”,无缘无故的意思。
"镜湖水如月":镜瑚的水清明如月,
# 镜湖:一名鉴湖、庆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周围三百里若耶溪北流入于镜湖。
"耶溪女似雪":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雪。
# 似:一作如。
"新妆荡新波":新妆荡漾湖水,
"光景两奇绝":水光倒影,奇美两绝。
# 景:同“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越女词五首》是一组写吴越女子生活片段的五言古诗。描绘了吴越女子的姣好面容、纯真性格和她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营造出轻松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展现了吴越女子美丽动人、质朴开朗,以及她们对自由幸福爱情的热烈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代:第一首以“长干”借代普通“吏民杂居”的里巷,表明“吴儿女”的民间女子身份,让读者快速把握人物背景。比喻:第一首“眉目艳星月”,将女子的眉毛比作弯月、眼睛比作明星,生动展现女子的美貌,用语精准洗练。细节描写:第一首对女子“光脚穿木屐、不穿袜子、素足如霜”的穿着描写,以及第二首“卖眼”“折花调行客”的动作细节,细腻呈现出越女的形象与性格,使人物鲜活立体。白描手法:第一首“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以简笔勾画吴地女子的眉眼如新月般明艳,双足白皙如霜,不着袜履的天然之美,不加藻饰,直现江南女子的清丽与率真。第五首“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镜湖的水如明月般澄澈,越女的皮肤像雪一样洁白,身着新妆的越女在新波上荡舟,人与景相互映衬,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妙、别有情致的画面,将越地的美和越女的美生动地呈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句中“长干”作为特定地名在此处借代民间里巷,点明诗中女子来自普通百姓人家,与名门贵胄形成鲜明区分,使读者瞬间明晰“吴儿女”的身份定位,为后续对其形象的塑造奠定了质朴的基调。第二句运用精妙的比喻,将女子的眉目比作新月,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强调其如新月般清新、明亮且动人,“艳”字更突出了女子眉眼比星月还要明媚的独特魅力,用词凝练又生动地展现出越女的秀丽面容。第三句细致描绘越女的足部,光着脚丫踩在木屐上,一双白皙的脚好似霜雪般洁净,这一细节既展现出越地的风土人情,也凸显了越女劳作时的质朴与率真,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末句进一步补充说明越女的穿着特色,不穿袜子直接着屐,这一与众不同的穿着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地的习俗,更暗示出越女的随性自然,展现出民间女子不受拘束的生活状态。其二首句以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吴地儿女普遍拥有的白皙肤色,这一群体特征的呈现,为后文展现他们的活泼形象增添了一抹亮色,让人联想到水乡的灵秀孕育出的纯净之美。第二句以一个“好”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吴地儿女对荡舟这一游乐活动的热衷,“剧”字更是将他们在荡舟时的欢快、尽情以及活泼好动的天性表现得入木三分,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水面上嬉笑打闹的场景。第三句用“卖眼”这一极具画面感的动作,生动展现出吴地女子在荡舟过程中,大胆地向过往船只上的客人传递爱慕之情,毫不掩饰自己的春心,将她们热情开放的性格展露无遗,与传统含蓄的女性形象形成反差。末句“折花调行客”,女子手持折来的花枝,笑语盈盈地与行客调侃戏谑,这一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她们调皮卖俏的形象,展现出吴地女子活泼开朗、大胆直率的性格特点,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其三首句明确地点为若耶溪,人物是采莲女,为诗歌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劳动场景,让读者置身于充满诗意的采莲画面之中,也暗示了女子的劳动人民身份。第二句“见客棹歌回”,当采莲女看到其他船上的客人时,一边唱着歌,一边熟练地划动小船转身,歌声与划船的动作相配合,既展现出她的灵动活泼,又带有一种羞涩与矜持,让人对她的形象充满好奇。第三句“笑入荷花去”,采莲女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快速地躲进荷花丛中,那瞬间的动作和神态被诗人精准捕捉,“笑”字透露出她内心的喜悦与羞涩,荷花的映衬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朦胧感。末句的“佯羞”堪称神来之笔,细腻地刻画了少女既想窥视客人又因羞涩而故作矜持的复杂心理,通过这一细节,仿佛能看到采莲女在荷花荷叶缝隙间偷偷张望的可爱模样,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诗歌的韵味也更加悠长。其四首句用“东阳”点明女子所在的地域,“素足女”则突出了女子白皙的双足,这一描写不仅展现出女子的纯净之美,也为后文的相遇情节埋下伏笔,让读者对这位女子充满期待。第二句“会稽素舸郎”,“会稽”与“东阳”相对,表明男子所处之地,“素舸郎”描绘出一位荡着白色小船的男子形象,“素”字使男女主人公在形象上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清新、纯净的氛围。第三句“相看月未堕”,两人在月光下相互凝望,此时月亮高悬尚未落下,静谧的氛围笼罩着他们,“相看”二字传达出两人一见钟情、心意相通的情感,而“月未堕”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他们之间情感的持续与深沉。末句“白地断肝肠”,“白地”作为当时的俚语,意为平白无故,在这美好的月色下,两人虽互生情愫,却因种种阻碍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暗自焦急,“断肝肠”将他们内心的无奈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其五首句将镜湖的水比作皎洁的月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湖水的澄澈、平静,波光粼粼间散发着如月光般柔和的光芒,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清新、明亮的基调。第二句以雪喻越女的肌肤,突出了越女皮肤的白皙纯净,毫无瑕疵,与镜湖之水相互映衬,人美水美相得益彰,展现出越地女子的清新脱俗之美。第三句“新妆荡新波”,两个“新”字不仅强调了越女的崭新形象,也突出了水波的灵动,两者相互结合,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展现出越女的青春与美丽。末句“光景两奇绝”,对前面的景色和人物进行总结,镜湖的波光与越女的容光相互交融,达到了一种绝妙的境界,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更具灵气,“两奇绝”高度概括了这种和谐美妙的景象,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越地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其的由衷赞美。
4. 作品点评
《越女词五首》以白描手法生动刻画了江南女子的美丽形象与淳真性格,展现了她们大胆追求爱情的生活态度。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脱俗,如“眉目艳新月”“笑入荷花去”等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极具画面感。这组诗不仅体现了李白对江南风情的细腻观察,也以其洗练简洁的笔法和真挚情感,成为唐代描写女性形象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越中书所见也。谢灵运《东阳溪中问答》:“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此诗所本。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后人所谓《竹枝》体也。严沧浪曰:“存此品题,始知女儿露足之妙,何用行缠?”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谭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钟云: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之情(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笑入”、“佯羞”,如亲见之。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写出如画。严沧浪曰:调客不如避客,眼掷不如突去。女儿情以此为深,如前者(按指前首中“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句)易喜,亦易贱也。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此等所谓“俊逸”。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好句调,又好绝句。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