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nán
tiān
bǎo
yuè
s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ái
tóu
bìng
sǒu
qiě
yán
shān
wèi
luàn
yuán
néng
tán
duō
zài
huá
qīng
suí
zhì
zūn
shì
shí
tiān
xià
tài
píng
jiǔ
nián
nián
shí
yuè
zuò
cháo
yuán
qiān
guān
huán
pèi
wàn
guó
huì
tóng
chē
bēn
jīn
diàn
zhào
yào
耀
shí
wèng
lán
shè
xūn
zhǔ
wēn
tāng
yuán
guì
fēi
wǎn
zhuǎn
shì
jūn
ruò
shèng
zhū
cuì
fán
dōng
xuě
piāo
yáo
jǐn
páo
nuǎn
chūn
fēng
dàng
yàng
cháng
fān
huān
wèi
yàn
kòu
zhì
gōng
jìng
féi
xuān
bīn
rén
qiān
dǐng
lóng
xuān
yuán
cóng
piāo
lún
luò
nán
wàn
rén
jìn
shēn
cún
qiū
fēng
jiāng
shàng
làng
xiàn
zhōu
zhōng
jiǔ
zūn
jiǔ
shī
fēng
shì
cǎo
céng
zhān
ēn
qín
lái
jūn
wèn
shān
wèi
shuǐ
huāng
cūn
xīn
fēng
shù
lǎo
lóng
míng
yuè
cháng
shēng
diàn
殿
àn
suǒ
chūn
yún
hóng
fēn
fēn
gài
绿
tái
chóng
chóng
fēng
huài
yuán
wéi
yǒu
zhōng
guān
zuò
gōng
shǐ
使
měi
nián
hán
shí
kāi
mén

译文

白头老翁一边说一边哭泣,安禄山作乱前我就成了梨园子弟。能弹着琵琶伴奏法曲,常常在华清官奉侍皇帝。那时的天下啊,久享太平,每年十月都要在朝元阁朝见。千余名官员朝拜时,衣带上摇曳的环佩鸣奏,万国朝见,络绎的车马飞奔。石瓮寺里,闪耀着金钿的光辉,温泉源头,熏煮着兰麝的芳芬。贵妃婀娜地跟随着君王,娇弱禁不起珠翠的繁重。冬雪飘飘,更觉得锦袍温暖,春风荡漾,越显出霓裳飘动。乐还没享够,叛军已杀到京城,敌兵弓箭强劲战马肥壮,到处是胡语的噪音。豳地百姓纷纷迁徙躲避夷狄,玄宗皇帝驾崩众人如哭轩辕。从此我漂泊流落到南方土地,万千同袍都已死去只剩我生存。秋风起时江上波浪无边无际,暮色里细雨纷纷,我独坐在舟中饮一杯薄酒。如同干涸的鱼早已失去风波之势,又似枯草曾沾过雨露的深恩。我从长安而来您就不必再问,如今的骊山渭水已如荒村。新丰的老树笼罩着一轮明月,长生殿暗,覆盖着春云。红叶纷纷掩埋了破瓦,绿苔重重封锁了破败的墙垣。只有宦官充当宫使,每年的寒食节开一次宫门。

逐句剖析

"白头病叟泣且言":白头老翁一边说一边哭泣,

# 病:一作老。

"禄山未乱入梨园":安禄山作乱前我就成了梨园子弟。

# 梨园:唐玄宗时教练歌舞艺术的场所。,禄山:指安史之乱首领安禄山。

"能弹琵琶和法曲":能弹着琵琶伴奏法曲,

# 法曲:西域各族音乐传到中原地区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到隋代正式形成法曲。,和:指伴奏。

"多在华清随至尊":常常在华清官奉侍皇帝。

# 华清:指华清宫。

"是时天下太平久":那时的天下啊,久享太平,

"年年十月坐朝元":每年十月都要在朝元阁朝见。

# 年年十月坐朝元:指唐玄宗每年十月到骊山华清宫过冬。朝元:朝元阁,在华清官内。

"千官起居环珮合":千余名官员朝拜时,衣带上摇曳的环佩鸣奏,

# 合:聚集。,环珮:衣带上系的佩玉。,起居:问安、行礼。群臣平日朝见皇帝,称为起居,原有问候生活情况的意思,后成朝廷制度。

"万国会同车马奔":万国朝见,络绎的车马飞奔。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万国:周代本指诸侯。这里泛指各地地方长官与周边各族的使者。

"金钿照耀石瓮寺":石瓮寺里,闪耀着金钿的光辉,

# 石瓮寺:在骊山半腰石瓮谷中,寺以谷名。,金钿:女子所戴镶嵌金花宝石的头饰。

"兰麝熏煮温汤源":温泉源头,熏煮着兰麝的芳芬。

# 温汤:温泉。,兰麝:香料。

"贵妃宛转侍君侧":贵妃婀娜地跟随着君王,

# 宛转:体态柔美。

"体弱不胜珠翠繁":娇弱禁不起珠翠的繁重。

"冬雪飘飖锦袍暖":冬雪飘飘,更觉得锦袍温暖,

"春风荡漾霓裳翻":春风荡漾,越显出霓裳飘动。

# 翻:飘扬。,霓裳:表演《霓裳羽衣舞》时所穿的舞衣。

"欢娱未足燕寇至":乐还没享够,叛军已杀到京城,

# 燕寇:指安禄山。安禄山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常驻范阳。范阳属古燕国地。

"弓劲马肥胡语喧":敌兵弓箭强劲战马肥壮,到处是胡语的噪音。

#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北各族的称呼。

"豳土人迁避夷狄":豳地百姓纷纷迁徙躲避夷狄,

# 豳土人迁避夷狄:周族原居豳(今陕西旬邑一带)地,后因戎狄侵扰,古公宣父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这里指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逃离长安。夷狄:古代对四方各族的通称。

"鼎湖龙去哭轩辕":玄宗皇帝驾崩众人如哭轩辕。

# 鼎湖龙去哭轩辕:传说黄帝在荆山(今河南灵宝境内)铸鼎,鼎成,有龙下迎,乘龙而去。后人称此处为鼎湖。这里指唐玄宗去世。轩辕:即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

"从此漂沦落南土":从此我漂泊流落到南方土地,

"万人死尽一身存":万千同袍都已死去只剩我生存。

"秋风江上浪无限":秋风起时江上波浪无边无际,

"暮雨舟中酒一尊":暮色里细雨纷纷,我独坐在舟中饮一杯薄酒。

"涸鱼久失风波势":如同干涸的鱼早已失去风波之势,

"枯草曾沾雨露恩":又似枯草曾沾过雨露的深恩。

"我自秦来君莫问":我从长安而来您就不必再问,

"骊山渭水如荒村":如今的骊山渭水已如荒村。

"新丰树老笼明月":新丰的老树笼罩着一轮明月,

"长生殿暗锁春云":长生殿暗,覆盖着春云。

# 春云:一作黄昏。,长生殿:在临潼华清官内。

"红叶纷纷盖欹瓦":红叶纷纷掩埋了破瓦,

# 欹瓦:侧不正的屋瓦。

"绿苔重重封坏垣":绿苔重重封锁了破败的墙垣。

# 坏垣:倒塌的墙。垣:矮墙,泛指墙。

"唯有中官作宫使":只有宦官充当宫使,

# 宫使:宫中使臣。这里指派往华清官祭扫的使臣。,中官:宦官。

"每年寒食一开门":每年的寒食节开一次宫门。

# 寒食:寒食节,古代祭扫的日子,在农历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他抱树烧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南遇天宝乐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借与一位历经沧桑的天宝年间乐工老者之对话,将华清宫昔日之盛景繁华与今朝之寥落衰败并置,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沉感慨。诗篇前二十四句,老者以满含眷恋之笔触,细述华清宫往昔之辉煌,并抒发自身流离失所之悲叹;后八句则转为诗人视角,向老者娓娓道来华清宫当下之凄凉景象。全诗情感真挚,感昔伤今之意跃然纸上,讽喻之旨隐于字句之间,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篇章转换间毫无滞涩之感,过渡衔接浑然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正月,时任中书舍人的诗人,心怀家国,针对河北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之困局,毅然上疏朝廷,条陈平乱之策,然其谏言未获采纳。彼时,朝堂之上,政事渐趋荒废,党争纷扰不息,政局动荡不安。诗人目睹此景,深感壮志难酬,遂萌生退意,恳请外放以避纷争。七月,朝廷准其奏请,改任其为杭州刺史。同年十一月,诗人履新赴任,抵达杭州。正是在此任上,诗人有感于世事沧桑、宦海浮沉,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与一位历经沧桑的天宝年间乐工老者之对话,表现华清宫今昔的巨大不同,从本质上揭示了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整个历程。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华清宫“金钿照耀石瓮寺”“春风荡漾霓裳翻”的繁华与战后“红叶纷纷盖欹瓦,绿苔重重封坏垣”的破败作对比,表现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一片萧条。点面结合:“千官起居环佩合,万国会同车马奔。金钿照耀石瓮寺,兰麝熏煮温汤源。”这四句是面的描绘,“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这四句是点上的刻画。点面结合,正如写景诗既有远景,又有特写,容易加深印象,感染读者的心灵。用典:​​“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前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商末时期,西戎频繁侵扰豳地,古公亶父为避免战乱,率领周族民众离开豳地,迁徙至岐山下的周原,开垦荒地、修筑城郭,奠定了周族兴盛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亶父迁豳”。后句中“鼎湖龙去”出自《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曾在荆山(今河南灵宝)铸鼎,鼎成之日,天降神龙迎接黄帝升天。黄帝骑龙升天时,群臣、后妃攀附龙须试图跟随,龙须断裂,众人坠落,最终只能仰望黄帝乘龙远去,悲哭不已。这两句诗通过用典,将安史之乱的动荡与帝王的离世置于历史长河中观照:前者以周族迁徙的典故写百姓之苦,后者以黄帝升天的典故写帝王之陨,共同构建了“盛世崩塌、繁华消歇”的悲剧图景。烘托:“金钿照耀石瓮寺”中​​命妇们佩戴的金钿本是装饰品,但诗人不直接写命妇众多或装饰华丽,而是聚焦于“金钿照耀”的视觉效果,以“金钿”的耀眼光芒,烘托出天宝盛世时宫廷的奢华与繁华。

3. 分段赏析

“白头病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这两句开篇点明了白头病叟的身份与背景。“白头病叟泣且言”以“白头”和“病叟”形象,展现了老人的沧桑与悲凉;“禄山未乱入梨园”则通过“梨园”暗示了老人曾是宫廷乐师的身份,为后文对天宝盛世的回忆作铺垫。这两句语言朴实,情感深沉,既展现了老人的形象,又隐含了对历史的感怀。“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这两句展现了老者曾经的荣耀生活,与后文他漂泊沦落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无常。“是时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元”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唐朝长期太平盛世的景象。“天下太平久”直接点明当时社会稳定、繁荣的局面,“年年十月坐朝元”则具体描述了皇帝每年十月举行朝元大典的盛大仪式,体现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皇权的威严。“千官起居环佩合,万国会同车马奔”从官员和万国的角度描绘了太平盛世的热闹场景。“千官起居环佩合”描绘了众多官员上朝时整齐有序、环佩叮当的景象,展现出朝廷的庄重和威严;“万国会同车马奔”则描绘了各国使节纷纷前来朝拜,车马奔腾的热闹场面,体现了唐朝的强大和国际影响力。“金钿照耀石瓮寺,兰麝熏煮温汤源”通过描写石瓮寺和温汤源的奢华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华。“金钿照耀”描绘了石瓮寺中装饰华丽,金钿闪烁的景象;“兰麝熏煮”则写出了温汤源弥漫着兰麝香气,充满了富贵奢华的气息。“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聚焦于杨贵妃的形象,描绘了她柔美地陪伴在皇帝身边的情景,同时也点明了她身体娇弱,难以承受头上繁多的珠翠首饰。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杨贵妃的美丽和娇弱,也从侧面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描绘了不同季节中杨贵妃的生活场景。冬天雪花飘飞,她身着锦袍感到温暖;春天春风拂面,她翩翩起舞,霓裳羽衣随风翻飞。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优美、奢华的氛围,展现了宫廷生活的闲适和美好。“欢娱未足燕寇至,弓劲马肥胡语喧”情节急转直下,描绘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欢娱未足”与前文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残酷。“燕寇至”点明了叛乱的发起者,“弓劲马肥胡语喧”则生动地描绘了叛军的强大和嚣张气焰,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氛围。“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进一步描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豳土人迁避夷狄”描绘了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悲惨情景;“鼎湖龙去哭轩辕”运用了典故,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这里暗指皇帝的离去,表达了诗人对唐朝命运的悲叹。“从此漂沦落南土,万人死尽一身存”总结了老者在战乱后的悲惨遭遇。他漂泊沦落到江南地区,身边的人大多在战乱中死去,只有他一人幸存下来。这两句诗充满了悲凉和无奈,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秋风江上浪无限,暮雨舟中酒一尊”描绘了老者漂泊江南的生活场景。秋风中江面上波浪滔滔,暮雨中他在小船上独自饮酒。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展现了老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涸鱼久失风波势,枯草曾沾雨露恩”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干涸的鱼和枯萎的草。“涸鱼久失风波势”形象地描绘了老者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生机,只能在困境中挣扎;“枯草曾沾雨露恩”则表达了他曾经享受过朝廷的恩泽,但如今却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我自秦来君莫问,骊山渭水如荒村”老者向诗人倾诉自己的经历,并劝诗人不要询问他从哪里来,因为骊山和渭水如今已经变成了荒村。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唐朝的衰落和繁华不再,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新丰树老笼明月,长生殿暗锁春云”描绘了新丰和长生殿的荒凉景象。新丰的树木已经老去,笼罩着明月;长生殿也已破败,锁住了春天的云朵。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唐朝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如今衰落的悲叹。“红叶纷纷盖欹瓦,绿苔重重封坏垣”继续描写景物的衰败。红叶纷纷扬扬地覆盖在倾斜的瓦片上,绿苔重重地封住了破败的墙壁。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景物的荒凉和破败,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感伤氛围。“唯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结尾两句揭示了现实的无奈和悲哀。如今只有太监担任宫使,每年寒食节才打开一次宫门。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唐朝宫廷的衰落和荒废,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乐叟所倾诉的个人坎坷经历,与诗人笔下骊山渭水一带的沧桑巨变,实则从深层次勾勒出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全诗巧妙地以乐叟与诗人之间的两段对话为架构,既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乐叟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又通过诗人的视角,描绘了昔日繁华的华清宫如今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这些叙述不仅生动而真实地映射出大唐王朝的兴衰更迭,更以小见大,勾勒出六七十年间社会变迁的波澜壮阔,堪称一部以独特视角记录时代巨变的史诗。在篇章结构的构思上,诗人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匠心。对话之中,叙事与议论交织,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感表达饱满而真挚,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意味,使得整首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明皇杂录》云: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北院。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而龟年恩宠尤盛。自禄山之乱,散亡无几。……白乐天云:“白头病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欢娱未足燕寇至,万人死尽一身存”……读之可为凄怆。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黄云:此同胜《连昌宫词》十倍,以风刺中不伤大雅也。

《全唐风雅》

# 前叙乐叟之言,天宝旧事也。后叙告乐叟之言,乱后景象也。俯仰今昔,满目苍凉,言外黯然欲绝。乐叟未必实有其人,特借以抒感慨之思耳。

清《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雨》

下一篇:唐·令狐楚《从军词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