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醉闲行湖岸东":我半醉半醒,悠闲地行走在湖岸的东边,
# 湖:指西湖。
"马鞭敲镫辔珑璁":手中的马鞭轻敲着马镫,马缰绳发出清脆的声响。
# 珑璁:同“璁珑”,明洁貌。,镫:挂在马鞍两旁的脚踏。
"万株松树青山上":青山之上,万株松树郁郁葱葱,
# 青山:指万松岭。在杭州和宁门外西岭,夹道栽松。
"十里沙堤明月中":十里沙堤,笼罩在皎洁的明月光辉之中。
# 沙堤:即西湖中之白沙堤,后代又称白堤,附会为白居易所修。
"楼角渐移当路影":随着前行,楼角的影子渐渐移动,投映在道路之上,
"潮头欲过满江风":潮水即将涌来,满江都弥漫着强劲的风。
# 江:指钱塘江。
"归来未放笙歌散":回到家中,我还不让歌伎们散去,笙歌继续,
# 笙歌:指奏乐与歌唱。,放:使,让。
"画戟门开蜡烛红":画戟林立的大门敞开着,蜡烛的火焰一片通红。
# 画戟门:官府门前列画戟,称门戟。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诗人紧扣“夜归”这一主题,随着自身的移动,依次描绘了不同的景色。从“半醉闲行湖岸东”开始,展现出诗人在湖岸东边半醉漫步的情景;接着“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将视角转移到青山上的松树和明月下的沙堤;“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则描绘了行进中楼角的影子和即将涌来的潮头与满江的风;最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场景转换到归来后的居所。通过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完整地展现了夜归的全过程。动静结合:动态描写:“马鞭敲镫辔珑璁”中马鞭敲镫的动作,“楼角渐移当路影”里楼角影子的移动,“潮头欲过满江风”中潮头涌动和风吹满江的动态,都使诗歌充满了活力和动感。静态描写:“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描绘了静止的松树、青山和沙堤,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宁静而祥和。动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既展现出夜归途中的灵动之美,又体现出夜晚的宁静氛围。感官描写:“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画戟门开蜡烛红”等诗句,分别描绘了青山上的松树、明月下的沙堤、楼角的影子以及居所前画戟和蜡烛的红色,“马鞭敲镫辔珑璁”通过描写马鞭敲击马镫发出的清脆声响,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真实感。
2. 分段赏析
《夜归》一诗将夜归过程娓娓道来,层次错落有致。开篇首联,诗人酒后跨马,开启归程,只见其马鞭轻叩马镫,马辔熠熠生辉,一举一动尽显悠然自得之态,寥寥数语,“马敲镫”与“闲行”相互映衬,生动勾勒出那份闲适。颔联展现出途中景致。抬眼望去,连绵青山映入眼帘,极目远眺,十里沙堤于明月笼罩下,隐隐约约,如梦似幻,宁静悠远的氛围扑面而来。颈联,诗人已然踏入城内,归家心切,骑行速度骤然加快。此时,路旁楼阁的影子飞速向后掠过,耳畔风声呼啸,强烈的动态感将急切归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场景定格在州治大门口。诗人归来时,兴致依旧高涨,为全诗画上句号,却又余味无穷,引人遐想。诗中提到的“湖岸东”,经考证,应是现今孤山白堤区域。从赤山埠起算,此地恰为湖东,与颔联描绘的景色契合无间。其中“沙堤”一词,据史料,唐代于要道修筑甬道,其上覆沙,以供车马通行,这便是沙堤,也叫沙道,与江边、海边堤岸截然不同。知晓这一背景,能帮我们精准领会白诗里“沙堤”“白沙堤”等词的含义。全诗中间两联,堪称写景妙笔。“万株”两句以静态笔触描绘远景,色调清新雅致,将西湖风光尽收眼底;“楼角”两句则从动态角度刻画近景,笔触细腻且气势宏大,诗句凝练精妙,尽显诗人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