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bàn
zuì
xián
xíng
àn
dōng
biān
qiāo
dèng
pèi
lóng
cōng
wàn
zhū
sōng
shù
qīng
shān
shàng
shí
shā
míng
yuè
zhōng
lóu
jiǎo
jiàn
dāng
yǐng
cháo
tóu
guò
mǎn
jiāng
fēng
guī
lái
wèi
fàng
shēng
sàn
huà
mén
kāi
zhú
hóng

译文

我半醉半醒,悠闲地行走在湖岸的东边,手中的马鞭轻敲着马镫,马缰绳发出清脆的声响。青山之上,万株松树郁郁葱葱,十里沙堤,笼罩在皎洁的明月光辉之中。随着前行,楼角的影子渐渐移动,投映在道路之上,潮水即将涌来,满江都弥漫着强劲的风。回到家中,我还不让歌伎们散去,笙歌继续,画戟林立的大门敞开着,蜡烛的火焰一片通红。

逐句剖析

"半醉闲行湖岸东":我半醉半醒,悠闲地行走在湖岸的东边,

# 湖:指西湖。

"马鞭敲镫辔珑璁":手中的马鞭轻敲着马镫,马缰绳发出清脆的声响。

# 珑璁:同“璁珑”,明洁貌。,镫:挂在马鞍两旁的脚踏。

"万株松树青山上":青山之上,万株松树郁郁葱葱,

# 青山:指万松岭。在杭州和宁门外西岭,夹道栽松。

"十里沙堤明月中":十里沙堤,笼罩在皎洁的明月光辉之中。

# 沙堤:即西湖中之白沙堤,后代又称白堤,附会为白居易所修。

"楼角渐移当路影":随着前行,楼角的影子渐渐移动,投映在道路之上,

"潮头欲过满江风":潮水即将涌来,满江都弥漫着强劲的风。

# 江:指钱塘江。

"归来未放笙歌散":回到家中,我还不让歌伎们散去,笙歌继续,

# 笙歌:指奏乐与歌唱。,放:使,让。

"画戟门开蜡烛红":画戟林立的大门敞开着,蜡烛的火焰一片通红。

# 画戟门:官府门前列画戟,称门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归》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紧扣“夜归”主题,以移步换景手法,生动展现了诗人夜间归途的旖旎风光。开篇描绘出诗人半醉后骑马在湖岸东悠闲前行的形象,“马鞭敲镫辔珑璁”,以清脆的马鞭敲镫声营造出悠然氛围。“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运用工整对仗,描绘出青山之上万松挺立,十里沙堤笼罩在明月之下的清丽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归》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长庆二年(822年),当时作者在杭州任职。白居易在经历了官场的诸多起伏后,此时外任杭州刺史,远离了朝廷的政治纷争。在杭州,他得以寄情山水,享受自然之美,同时也致力于为当地百姓做实事,比如疏浚西湖、修筑堤岸等。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描绘了他夜晚从湖边骑马归来的情景,通过对沿途景色和归家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也流露出他对杭州生活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诗人紧扣“夜归”这一主题,随着自身的移动,依次描绘了不同的景色。从“半醉闲行湖岸东”开始,展现出诗人在湖岸东边半醉漫步的情景;接着“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将视角转移到青山上的松树和明月下的沙堤;“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则描绘了行进中楼角的影子和即将涌来的潮头与满江的风;最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场景转换到归来后的居所。通过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完整地展现了夜归的全过程。动静结合:动态描写:“马鞭敲镫辔珑璁”中马鞭敲镫的动作,“楼角渐移当路影”里楼角影子的移动,“潮头欲过满江风”中潮头涌动和风吹满江的动态,都使诗歌充满了活力和动感。静态描写:“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描绘了静止的松树、青山和沙堤,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宁静而祥和。动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既展现出夜归途中的灵动之美,又体现出夜晚的宁静氛围。感官描写:“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画戟门开蜡烛红”等诗句,分别描绘了青山上的松树、明月下的沙堤、楼角的影子以及居所前画戟和蜡烛的红色,“马鞭敲镫辔珑璁”通过描写马鞭敲击马镫发出的清脆声响,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真实感。

2. 分段赏析

《夜归》一诗将夜归过程娓娓道来,层次错落有致。开篇首联,诗人酒后跨马,开启归程,只见其马鞭轻叩马镫,马辔熠熠生辉,一举一动尽显悠然自得之态,寥寥数语,“马敲镫”与“闲行”相互映衬,生动勾勒出那份闲适。颔联展现出途中景致。抬眼望去,连绵青山映入眼帘,极目远眺,十里沙堤于明月笼罩下,隐隐约约,如梦似幻,宁静悠远的氛围扑面而来。颈联,诗人已然踏入城内,归家心切,骑行速度骤然加快。此时,路旁楼阁的影子飞速向后掠过,耳畔风声呼啸,强烈的动态感将急切归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场景定格在州治大门口。诗人归来时,兴致依旧高涨,为全诗画上句号,却又余味无穷,引人遐想。诗中提到的“湖岸东”,经考证,应是现今孤山白堤区域。从赤山埠起算,此地恰为湖东,与颔联描绘的景色契合无间。其中“沙堤”一词,据史料,唐代于要道修筑甬道,其上覆沙,以供车马通行,这便是沙堤,也叫沙道,与江边、海边堤岸截然不同。知晓这一背景,能帮我们精准领会白诗里“沙堤”“白沙堤”等词的含义。全诗中间两联,堪称写景妙笔。“万株”两句以静态笔触描绘远景,色调清新雅致,将西湖风光尽收眼底;“楼角”两句则从动态角度刻画近景,笔触细腻且气势宏大,诗句凝练精妙,尽显诗人深厚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下一篇: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