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望通州":江州望向通州,
# 通州:州名,故治在今天四川省达县。元和十年三月,元出任通州司马。,江州:州名,西晋元康年间置,治所开始在豫章,后迁至得阳,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天涯与地末":仿佛是天涯与地角。
"有山万丈高":中间隔着万丈高山,
"有江千里阔":千里宽阔的江水。
"间之以云雾":云雾弥漫其间,
"飞鸟不可越":连飞鸟也难以飞越。
"谁知千古险":谁会想到这千古的险阻,
"为我二人设":竟然是为我们两人而设。
"通州君初到":你在通州刚刚到达,
"郁郁愁如结":心中忧愁郁结。
"江州我方去":我正前往江州,
"迢迢行未歇":路途遥远,还在不停地行走。
"道路日乖隔":道路越来越远,
"音信日断绝":音信也越来越难传达。
"因风欲寄语":我想借风寄语,
"地远声不彻":但距离太远,声音无法传到。
"生当复相逢":如果活着,我们还会重逢,
"死当从此别":如果死了,就只能从此分别。
"君游襄阳日":曾经你游历襄阳时,
"我在长安住":我还在长安居住。
# 长安:地名,唐代国都,今陕西省西安市。
"今君在通州":如今你在通州,
"我过襄阳去":我却要经过襄阳离去。
# 襄阳:郡,府名。春秋时楚地。
"襄阳九里郭":襄阳的城郭方圆九里,
# 襄阳:郡,府名。春秋时楚地。
"楼堞连云树":城墙高耸,树木连云。
"顾此稍依依":看到这些,我心中有些依依不舍,
"是君旧游处":因为这是你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苍茫兼葭水":苍茫的芦苇水边,
# 兼葭:语出《诗经》,指两种水生植物。
"中有浔阳路":就是通往浔阳的道路。
# 浔阳:地名,江州治所,又称江城。
"此去更相思":从此以后,我会更加思念你,
"江西少亲故":江西这里少有熟人。
"去国日已远":离开国都的日子越来越久,
"喜逢物似人":幸好还能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人。
# 喜:一作稀。
"如何含此意":然而,我心中却始终怀着对你的思念,
"江上坐思君":坐在江边,久久地想着你。
"有如河岳气":我们的情谊就像河岳的气象,
"相合方氛氲":原本是相合在一起的。
# 氛氲:盛貌。
"狂风吹中绝":狂风却将我们吹散,
"两处成孤云":让我们各自成为孤云。
"风回终有时":但风总会转回,
"云合岂无因":云也终会重聚,难道没有重逢的可能吗。
"努力各自爱":努力各自保重吧,
"穷通我尔身":无论穷困还是通达,都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诗人描绘襄阳的景色,用“楼堞连云树。”这样的优美景色来衬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然景色美好,但因为这是友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所以诗人“顾此稍依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留恋和不舍。首尾呼应:“结尾四句,回扣第一首末句‘生当复相逢。’三首诗便成了首尾呼应的一体”,第一首诗的结尾“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未来能否重逢的不确定以及一种豁达的生死观。第三首诗的结尾“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则呼应了这种对重逢的期待,诗人以自然现象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离合,表达了对重逢的希望,使三首诗在情感和主题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以小见大:“见物如见人,已可欢喜,可必还有不足之意,再生烦恼。”诗人通过对一些小事物的描写,“喜逢物似人。”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更加细腻和真挚,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感受来反映内心深处对友人的牵挂,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第一联:“江州望通州,天涯与地末。”开篇点题,以“望”字统领全篇,诗人从江州遥望通州,想象两地相隔之遥,仿佛处于天涯海角的两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对两地之间阻隔的描写。第二联:“有山万丈高,有江千里阔。”具体描绘两地之间的阻隔,山高万丈,江水千里,形象地表现出距离的遥远和交通的不便,进一步强化了“天涯与地末。”的感觉,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第三联:“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在山高水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云雾的阻隔,使得连飞鸟都无法穿越,层层递进地渲染出两地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也在不断加深。第四联:“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诗人发出感慨,这千古以来的险阻,仿佛是专门为他和友人设置的,这种夸张的表达,将悲情推向了极致,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蓄势。第五联:“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从友人的角度着笔,想象友人初到通州时的愁苦,郁郁之情如同打了结一般难以排解,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两地相隔带来的痛苦。第六联:“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转到诗人自身,写自己正前往江州,路途遥远,行走不止,与上一联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两人各自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愁苦。第七联:“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音信也越来越难以传递,这种无奈的现实让诗人感到更加绝望,情感愈发沉重。第八联:“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诗人想要借助风力传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但距离太远,声音无法传到,这种徒劳的努力更增添了悲凉之感,同时也引出了下文对未来的展望。第九联:“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以决绝的语气表达对未来的两种可能的设想,要么活着还能再次相见,要么就只能生死永别,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也是对前文悲情的总结和升华。第二首第一联:“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回忆过去,友人游览襄阳时,诗人还在长安居住,两人未能相聚,为下文的遗憾和思念埋下伏笔。第二联:“今君在通州,我过襄阳去。”写现实的情况,友人在通州,而诗人路过襄阳,依然是无法相见,这种时空的错位,让诗人感到命运的捉弄,内心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联:“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描写襄阳的景色,城郭广阔,城墙高耸,与云树相连,展现出襄阳的壮美,但这样的美景却无法让诗人感到喜悦,反而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失落。第四联:“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诗人看到这些景色,想到这是友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不禁产生了一丝依恋之情,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也使心境逐渐从遗憾转向平和。第五联:“苍茫兼葭水,中有浔阳路。”描绘江水茫茫,芦苇丛生,而通往浔阳(江州)的路就在其中,既写出了江州的遥远和难以到达,也暗示了诗人即将继续前行,与友人距离越来越远的无奈。第六联:“此去更相思,江西少亲故。”诗人深知,前往江州之后,与友人的相思之情会更加浓烈,因为在江西那里缺少亲人和故友,这种孤独感让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更加深切,情感也更加沉重。第三首第一联:“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诗人离开京城已经很久了,但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些与友人相似的事物,这让诗人感到欣喜,心境也逐渐豁达起来,“喜”字与前两首诗的悲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转变。第二联:“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尽管如此,诗人仍然无法抑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坐在江边,静静地看着江水,心中满是对友人的牵挂,这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第三联:“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诗人以河岳之气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关系,原本是相合的,但命运却让他们分离,这种分离就像被狂风吹散的云一样,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重逢的渴望。第四联:“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狂风将原本相连的云吹散,分别飘向了两个地方,变成了孤独的云,这既是对前一句的补充,也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和友人分离后的孤独之感,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做铺垫。第五联:“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诗人安慰自己,狂风总有停止的时候,云也总有重新聚拢的可能,这里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与重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情感也逐渐从低谷中走了出来。第六联:“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最后,诗人劝诫自己和友人,无论未来如何,都要努力保重自己,珍惜生命,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与第一首诗的“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形成了呼应,使三首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作品点评
《寄微之三首》整组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白居易诗歌“情到深处,语浅情深。”的特点。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反复渲染等手法,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押韵的变化,使诗人心境的转变更加细腻而富有层次感。这三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展现了白居易在贬谪途中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堪称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 清空一气如话,三首(按指同题三首)直如一首,反复读之,令人心恻恻,殊难为怀,似古乐府,似苏、李《河梁》诗,似杜甫《梦李白二章》,要自成为香山之诗,惟其真也。诗文到真处,则千古流传,不可磨灭矣。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下一篇:唐·罗隐《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