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ēi
zhī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iāng
zhōu
wàng
tōng
zhōu
tiān
yǒu
shān
wàn
zhàng
gāo
yǒu
jiāng
qiān
kuò
jiān
zhī
yún
fēi
niǎo
yuè
shuí
zhī
qiān
xiǎn
wèi
èr
rén
shè
tōng
zhōu
jūn
chū
dào
chóu
jié
jiāng
zhōu
fāng
tiáo
tiáo
xíng
wèi
xiē
dào
guāi
yīn
xìn
duàn
jué
yīn
fēng
yuǎn
shēng
chè
shēng
dāng
xiāng
féng
dāng
cóng
bié
jūn
yóu
xiāng
yáng
zài
cháng
ān
zhù
jīn
jūn
zài
tōng
zhōu
guò
xiāng
yáng
xiāng
yáng
jiǔ
guō
lóu
dié
lián
yún
shù
shāo
shì
jūn
jiù
yóu
chù
cāng
máng
jiān
jiā
shuǐ
zhōng
yǒu
xún
yáng
gèng
xiāng
jiāng
西
shǎo
qīn
guó
yuǎn
féng
rén
hán
jiāng
shàng
zuò
jūn
yǒu
yuè
xiāng
fāng
fēn
yūn
kuáng
fēng
chuī
zhōng
jué
liǎng
chù
chéng
yún
fēng
huí
zhōng
yǒu
shí
yún
yīn
ài
qióng
tōng
ěr
shēn

译文

江州望向通州,仿佛是天涯与地角。中间隔着万丈高山,千里宽阔的江水。云雾弥漫其间,连飞鸟也难以飞越。谁会想到这千古的险阻,竟然是为我们两人而设。你在通州刚刚到达,心中忧愁郁结。我正前往江州,路途遥远,还在不停地行走。道路越来越远,音信也越来越难传达。我想借风寄语,但距离太远,声音无法传到。如果活着,我们还会重逢,如果死了,就只能从此分别。曾经你游历襄阳时,我还在长安居住。如今你在通州,我却要经过襄阳离去。襄阳的城郭方圆九里,城墙高耸,树木连云。看到这些,我心中有些依依不舍,因为这是你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苍茫的芦苇水边,就是通往浔阳的道路。从此以后,我会更加思念你,江西这里少有熟人。离开国都的日子越来越久,幸好还能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然而,我心中却始终怀着对你的思念,坐在江边,久久地想着你。我们的情谊就像河岳的气象,原本是相合在一起的。狂风却将我们吹散,让我们各自成为孤云。但风总会转回,云也终会重聚,难道没有重逢的可能吗。努力各自保重吧,无论穷困还是通达,都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逐句剖析

"江州望通州":江州望向通州,

# 通州:州名,故治在今天四川省达县。元和十年三月,元出任通州司马。,江州:州名,西晋元康年间置,治所开始在豫章,后迁至得阳,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天涯与地末":仿佛是天涯与地角。

"有山万丈高":中间隔着万丈高山,

"有江千里阔":千里宽阔的江水。

"间之以云雾":云雾弥漫其间,

"飞鸟不可越":连飞鸟也难以飞越。

"谁知千古险":谁会想到这千古的险阻,

"为我二人设":竟然是为我们两人而设。

"通州君初到":你在通州刚刚到达,

"郁郁愁如结":心中忧愁郁结。

"江州我方去":我正前往江州,

"迢迢行未歇":路途遥远,还在不停地行走。

"道路日乖隔":道路越来越远,

"音信日断绝":音信也越来越难传达。

"因风欲寄语":我想借风寄语,

"地远声不彻":但距离太远,声音无法传到。

"生当复相逢":如果活着,我们还会重逢,

"死当从此别":如果死了,就只能从此分别。

"君游襄阳日":曾经你游历襄阳时,

"我在长安住":我还在长安居住。

# 长安:地名,唐代国都,今陕西省西安市。

"今君在通州":如今你在通州,

"我过襄阳去":我却要经过襄阳离去。

# 襄阳:郡,府名。春秋时楚地。

"襄阳九里郭":襄阳的城郭方圆九里,

# 襄阳:郡,府名。春秋时楚地。

"楼堞连云树":城墙高耸,树木连云。

"顾此稍依依":看到这些,我心中有些依依不舍,

"是君旧游处":因为这是你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苍茫兼葭水":苍茫的芦苇水边,

# 兼葭:语出《诗经》,指两种水生植物。

"中有浔阳路":就是通往浔阳的道路。

# 浔阳:地名,江州治所,又称江城。

"此去更相思":从此以后,我会更加思念你,

"江西少亲故":江西这里少有熟人。

"去国日已远":离开国都的日子越来越久,

"喜逢物似人":幸好还能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人。

# 喜:一作稀。

"如何含此意":然而,我心中却始终怀着对你的思念,

"江上坐思君":坐在江边,久久地想着你。

"有如河岳气":我们的情谊就像河岳的气象,

"相合方氛氲":原本是相合在一起的。

# 氛氲:盛貌。

"狂风吹中绝":狂风却将我们吹散,

"两处成孤云":让我们各自成为孤云。

"风回终有时":但风总会转回,

"云合岂无因":云也终会重聚,难道没有重逢的可能吗。

"努力各自爱":努力各自保重吧,

"穷通我尔身":无论穷困还是通达,都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微之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以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背景,通过三首诗分别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元稹(微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诗歌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江州与通州之间的遥远距离和险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无奈与牵挂。第一首诗着重描绘离别的悲痛与生死相隔的感慨;第二首诗写诗人在襄阳境内对友人的思念,心境渐趋平和;第三首诗则以豁达的心态展望未来,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前八句虚写“望”的意境,后十句实写离别与思念。通过山高、水阔、云雾等意象层层递进,加深离别的悲痛。三首诗分别押入声韵、去声韵和平声韵,与诗人心境的变化相呼应。第三首诗的结尾呼应第一首的“生当复相逢”,使三首诗形成一个整体。这组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白居易诗歌“情到深处,语浅情深”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微之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创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白居易44岁,正在被贬往江州司马的途中。白居易在被贬往江州的途中,得知好友元稹也被贬至通州(今四川达县)任司马。两人同遭贬谪,命运相似,彼此之间充满了同病相怜之感。白居易通过这组诗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在被贬途中的失意与旷达。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因上书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越职言事,加上被诽谤“赏花”“新井”诗有害名教,最终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地处偏远,被视为“蛮瘴之地”,白居易在途中感受到与好友被隔绝的孤独,同时也体会到被贬谪的失落与无奈。经历了贬谪的打击后,白居易的思想逐渐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开始学会旷达自适。他在诗中写道“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体现了这种思想的转变。这组诗创作于白居易初至江州时,他通过诗歌向元稹倾诉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诗中描绘了江州与通州之间的遥远距离,以及因地理阻隔而产生的音信难通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诗人描绘襄阳的景色,用“楼堞连云树。”这样的优美景色来衬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然景色美好,但因为这是友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所以诗人“顾此稍依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留恋和不舍。首尾呼应:“结尾四句,回扣第一首末句‘生当复相逢。’三首诗便成了首尾呼应的一体”,第一首诗的结尾“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未来能否重逢的不确定以及一种豁达的生死观。第三首诗的结尾“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则呼应了这种对重逢的期待,诗人以自然现象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离合,表达了对重逢的希望,使三首诗在情感和主题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以小见大:“见物如见人,已可欢喜,可必还有不足之意,再生烦恼。”诗人通过对一些小事物的描写,“喜逢物似人。”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更加细腻和真挚,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感受来反映内心深处对友人的牵挂,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第一联:“江州望通州,天涯与地末。”开篇点题,以“望”字统领全篇,诗人从江州遥望通州,想象两地相隔之遥,仿佛处于天涯海角的两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对两地之间阻隔的描写。第二联:“有山万丈高,有江千里阔。”具体描绘两地之间的阻隔,山高万丈,江水千里,形象地表现出距离的遥远和交通的不便,进一步强化了“天涯与地末。”的感觉,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第三联:“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在山高水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云雾的阻隔,使得连飞鸟都无法穿越,层层递进地渲染出两地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也在不断加深。第四联:“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诗人发出感慨,这千古以来的险阻,仿佛是专门为他和友人设置的,这种夸张的表达,将悲情推向了极致,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蓄势。第五联:“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从友人的角度着笔,想象友人初到通州时的愁苦,郁郁之情如同打了结一般难以排解,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两地相隔带来的痛苦。第六联:“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转到诗人自身,写自己正前往江州,路途遥远,行走不止,与上一联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两人各自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愁苦。第七联:“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音信也越来越难以传递,这种无奈的现实让诗人感到更加绝望,情感愈发沉重。第八联:“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诗人想要借助风力传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但距离太远,声音无法传到,这种徒劳的努力更增添了悲凉之感,同时也引出了下文对未来的展望。第九联:“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以决绝的语气表达对未来的两种可能的设想,要么活着还能再次相见,要么就只能生死永别,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也是对前文悲情的总结和升华。第二首第一联:“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回忆过去,友人游览襄阳时,诗人还在长安居住,两人未能相聚,为下文的遗憾和思念埋下伏笔。第二联:“今君在通州,我过襄阳去。”写现实的情况,友人在通州,而诗人路过襄阳,依然是无法相见,这种时空的错位,让诗人感到命运的捉弄,内心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联:“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描写襄阳的景色,城郭广阔,城墙高耸,与云树相连,展现出襄阳的壮美,但这样的美景却无法让诗人感到喜悦,反而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失落。第四联:“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诗人看到这些景色,想到这是友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不禁产生了一丝依恋之情,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也使心境逐渐从遗憾转向平和。第五联:“苍茫兼葭水,中有浔阳路。”描绘江水茫茫,芦苇丛生,而通往浔阳(江州)的路就在其中,既写出了江州的遥远和难以到达,也暗示了诗人即将继续前行,与友人距离越来越远的无奈。第六联:“此去更相思,江西少亲故。”诗人深知,前往江州之后,与友人的相思之情会更加浓烈,因为在江西那里缺少亲人和故友,这种孤独感让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更加深切,情感也更加沉重。第三首第一联:“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诗人离开京城已经很久了,但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些与友人相似的事物,这让诗人感到欣喜,心境也逐渐豁达起来,“喜”字与前两首诗的悲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转变。第二联:“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尽管如此,诗人仍然无法抑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坐在江边,静静地看着江水,心中满是对友人的牵挂,这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第三联:“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诗人以河岳之气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关系,原本是相合的,但命运却让他们分离,这种分离就像被狂风吹散的云一样,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重逢的渴望。第四联:“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狂风将原本相连的云吹散,分别飘向了两个地方,变成了孤独的云,这既是对前一句的补充,也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和友人分离后的孤独之感,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做铺垫。第五联:“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诗人安慰自己,狂风总有停止的时候,云也总有重新聚拢的可能,这里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与重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情感也逐渐从低谷中走了出来。第六联:“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最后,诗人劝诫自己和友人,无论未来如何,都要努力保重自己,珍惜生命,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与第一首诗的“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形成了呼应,使三首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作品点评

《寄微之三首》整组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白居易诗歌“情到深处,语浅情深。”的特点。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反复渲染等手法,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押韵的变化,使诗人心境的转变更加细腻而富有层次感。这三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展现了白居易在贬谪途中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堪称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空一气如话,三首(按指同题三首)直如一首,反复读之,令人心恻恻,殊难为怀,似古乐府,似苏、李《河梁》诗,似杜甫《梦李白二章》,要自成为香山之诗,惟其真也。诗文到真处,则千古流传,不可磨灭矣。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下一篇:唐·罗隐《始皇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