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i
yuè
jì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bìng
lái
xīn
jìng
lǎo
shēn
xián
bǎi
wéi
yǎn
chén
yóu
ài
shuì
xiē
xiē
kǒu
shàng
kuā
shī
hūn
xīng
měi
duàn
zhāi
yuè
xiāng
huǒ
cháng
qīn
yàn
zuò
shí
wàn
xiāo
tíng
bǎi
shén
tài
wéi
yīng
shā
sān
shī

译文

生病时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年老后身体闲适,万事皆不关心。虽然眼睛昏花,却依然贪睡,尽管言语不多,却仍爱吟诗。每月都会断绝荤腥,坚守斋戒,常常亲近香火,静坐冥想。当万般杂念消散,百神安宁时,唯有在寂寞中才能消除内心的三尸。

逐句剖析

"病来心静一无思":生病时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老去身闲百不为":年老后身体闲适,万事皆不关心。

"忽忽眼尘犹爱睡":虽然眼睛昏花,却依然贪睡,

"些些口业尚夸诗":尽管言语不多,却仍爱吟诗。

"荤腥每断斋居月":每月都会断绝荤腥,坚守斋戒,

"香火常亲宴坐时":常常亲近香火,静坐冥想。

"万虑消停百神泰":当万般杂念消散,百神安宁时,

"唯应寂寞杀三尸":唯有在寂寞中才能消除内心的三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斋月静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和老去后的心境变化。诗中通过对生病时的宁静、老去后的闲适、斋戒期间的清净生活以及内心的孤独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与“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誇诗”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病中与老去时的闲适与内心的矛盾。虚实结合:诗人以“万虑消停百神泰”表达内心的宁静,又以“唯应寂寞杀三尸”暗示孤独的现实,虚实结合,深化了对内心世界的描写。

2. 分段赏析

首联:“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诗人开篇描绘了生病时心境的宁静与年老后生活的闲适。生病时,杂念尽消,内心一片平静;年老后,身体不再忙碌,万事皆不挂心。这种心境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颔联:“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诗人进一步描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尽管生病和年老,但仍有贪睡的欲望,偶尔还会吟诗自娱。这里的“些些口业”暗示诗人虽已年老,但对诗歌的热爱依旧不减。颈联:“荤腥每断斋居月,香火常亲宴坐时。”诗人提到在斋月期间,戒除荤腥,追求清净的生活。同时,他常常亲近香火,静坐冥想。这种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平静的向往。尾联:“万虑消停百神泰,唯应寂寞杀三尸。”诗人总结全诗,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当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消散时,诗人感到百神安宁,但这种宁静中也带有孤独。诗人将这种孤独比作“三尸”,暗示了对内心冲突的深刻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

下一篇: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