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ng
z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hóng
zhēn
zhū
chéng
ài
bái
tài
shǒu
chī
shí
nián
jié
zhī
shuí
zài
xiàng
tíng
zhōng
zhòng
zhī

译文

红色的荔枝果实如同珍珠般可爱,我这位白胡子的太守也真是痴迷啊。荔枝树需要十年才能结果,到时候不知道还有谁在这里,但我仍然亲自在庭院中种下荔枝。

逐句剖析

"红颗珍珠诚可爱":红色的荔枝果实如同珍珠般可爱,

# 珍:一作真。

"白须太守亦何痴":我这位白胡子的太守也真是痴迷啊。

"十年结子知谁在":荔枝树需要十年才能结果,到时候不知道还有谁在这里,

"自向庭中种荔枝":但我仍然亲自在庭院中种下荔枝。

# 中:一作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种荔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一说戴叔伦。是诗人以荔枝的可爱形态开篇,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通过“十年结子知谁在”暗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即便如此,诗人仍决定在庭院中种下荔枝树,体现了对当下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乐观。“红颗珍珠诚可爱。”:以荔枝的形态为切入点,将其比作“红颗珍珠”,形象地描绘出荔枝的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诗人自嘲“白须太守”的行为,暗示了对种植荔枝的痴迷。“十年结子知谁在。”:通过“十年结子”的虚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自向庭中种荔枝。”:诗人决定在庭院中种下荔枝树,体现了对当下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乐观。这首诗虽是一首短小的绝句,但语言平易通俗,寓意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种荔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庭院中种植荔枝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感慨。诗中“红颗珍珠诚可爱”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美丽形态,而“白须太守亦何痴”则自嘲地表达了诗人对种植荔枝的痴迷。后两句“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即便如此,诗人仍愿意在庭院中种下荔枝树,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诗人将“白须太守”的“痴”与荔枝的“可爱”形成对比,以荔枝的珍贵反衬出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即使十年后结子,也不知谁在,但依然执着地种植。借物抒情:“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诗中通过对荔枝种植过程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这种手法体现了咏物诗“体物寓意”的特点。比喻:“红颗珍珠诚可爱。”诗人以“红颗珍珠”比喻荔枝果实,生动地描绘出荔枝的色泽鲜艳和圆润诱人,突显其可爱之处。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荔枝的外在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

3. 分段赏析

首句:“红颗珍珠诚可爱。”诗人以“红颗珍珠”比喻荔枝果实,生动地描绘出荔枝的色泽鲜艳和圆润诱人,突显其可爱之处。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荔枝的外在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次句:“白须太守亦何痴。”“白须太守”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对荔枝的喜爱之情,称自己“亦何痴”,暗示这种痴迷近乎于天真。这一句通过反问的语气,增添了诗意的趣味性。第三句:“十年结子知谁在。”诗人提到荔枝树需要十年才能结果,而十年后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那时谁还能在此欣赏荔枝呢?这一句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人事的无常,也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感慨。末句:“自向庭中种荔枝。”尽管知道未来充满变数,诗人仍然决定亲自在庭院中种下荔枝树。这一行为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结果未知,依然要努力去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谷《淮上渔者》

下一篇:唐·李益《塞下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