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惟愿裹尸还":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
# 伏波:指东汉名将马援。他南征交趾,西击匈奴、西羌,屡建奇功,封伏波将军。他曾对人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事见《后汉书·马援传》。
"定远何须生入关":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 定远:指东汉开通西域的名将班超,封定远侯。晚年上书“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反用其意,谓男儿应效法班定远许身边关,不必全身而归。
"莫遣只轮归海窟":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 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是说要全歼敌人,不使一人—骑返回海窟。这里用《春秋公羊传》“匹马只轮无返者”的典故。,只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遣:使,让。
"仍留一箭射天山":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 一箭射天山:典出《旧唐书·薛仁贵传》,薛仁贵为铁勒道副总管,曾时九姓突厥,连发三矢,射杀三人,敌人下战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里一箭,指留下一支劲旅。全句是说,敌人虽败,仍要留下一支军队来守边。射:一作定。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主题是展现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与英勇无畏。这首诗通过引用东汉名将马援和班超的典故,以及唐初薛仁贵的故事,歌颂了唐代边关将士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侧重直抒胸臆,借古喻今,通过夸赞东汉两位名将马援和班超的壮志与信念,表达边塞将士以战死沙场为荣、不图安逸、坚守边疆的决心。后两句“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则转为场景描写,由虚入实,从历史联想转向现实战场。其中,“莫遣只轮归海窟”以决绝的语气表达全歼敌人的战术目标,“仍留一箭射天山”则展现武力威慑与边疆长治久安的理想。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用典:诗中连用四个历史典故,一句一典,分别是东汉马援“马革裹尸”的壮志、东汉班超“生入玉门关”的悲愿、晋与姜戎合力败秦的史实以及唐初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佳话。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高度赞扬了东汉时期的两位杰出将领——马援与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此句援引的是马援的豪言壮语。马援,东汉名将,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豪迈地表示:真正的男儿应当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归葬故乡为荣。“定远何须生入关”,则是讲述班超的传奇经历。班超,东汉勇士,毅然投笔从戎,西行平定西域,击溃诸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被封为定远侯,并在西域坚守三十余载。晚年时,他虽上书朝廷,表达归乡之愿,言及“但愿生入玉门关”,但此句在此诗中反其意而用之,强调班超般的英勇之士,无需活着归乡,他们的精神与荣耀已永载史册。末两句则是对战场豪情与边疆安宁的坚定宣言。“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在此喻指敌军,而“海窟”则借指敌人盘踞的瀚海之地。此句意为:决不能让敌军有一人逃脱,必须全歼于战场之上。“仍留一箭定天山”,此句化用了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英勇事迹。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唐高宗时期,薛仁贵率领大军在天山迎击突厥大军,他仅以三箭射杀敌军三名挑战者,便令敌军下马请降,最终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在此诗中,“一箭定天山”不仅象征着薛仁贵的英勇与智慧,更寓意着应持续驻守边疆,以强大的武力震慑敌人,确保边疆的长治久安。
4. 作品点评
《塞下曲》此诗以其响亮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字里行间洋溢着为志士壮行的豪情。句式雄浑磅礴,情感热烈奔放,尽显豪迈之气,激励着每一位心怀壮志的士人勇往直前。
# 本诗连月四个典故,借史事所含的丰富内容比拟唐军边塞将士,抒发英雄健儿立志报习、杀敌保边的豪情。
现代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千古绝唱·诗歌选》
上一篇:唐·白居易《种荔枝》
下一篇:唐·黄巢《自题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