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guī
yuàn

朝代:唐作者:李频浏览量:1
hóng
zhuāng
ér
dēng
xià
xiū
huà
méi
婿
lǒng
西
tóu
yuàn
chóu
róng
cháng
zhào
jìng
huǐ
jiào
zhēng
shù
fēng
hóu

译文

红妆女子在灯下露出娇羞之态,为她画眉的丈夫却远在陇西那头。独自哀怨,常对着镜子照见愁苦面容,后悔让他去征战求取封侯。

逐句剖析

"红妆女儿灯下羞":红妆女子在灯下露出娇羞之态,

# 红妆女儿:一作粉儿女。

"画眉夫婿陇西头":为她画眉的丈夫却远在陇西那头。

"自怨愁容长照镜":独自哀怨,常对着镜子照见愁苦面容,

"悔教征戍觅封侯":后悔让他去征战求取封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闺怨》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全诗通过“红妆羞怯”“对镜自怨”等细节,展现女子鼓励丈夫戍边封侯后产生悔意的心理变化,体现唐代边塞战争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诗中运用“画眉”典故与陇西地理意象,采用“起承转合”结构,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闺怨形象,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于细腻描写中见深刻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李频(815?~876),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西南)人。大中进士,历官南陵主簿、武功令、侍御史等职,官至建州刺史,有政声。李频工诗,其诗既清新自然,亦有豪纵之处。他尤长于近体,用心苦吟,工于雕琢,自言“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著有《李频诗》。今有《梨岳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彼时李频任校书郎,其诗常聚焦社会现实。此作承王昌龄《闺怨》之绪,把个人对功名的求取和家庭的悲剧境遇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描绘了女子对镜自怜的情景,通过“红妆羞怯”等细节,展现她因鼓励丈夫戍边而产生的悔意,体现了唐代边塞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冲击,表达了对战争影响下女性情感与生活的关注。

2. 写作手法

用典:“画眉夫婿陇西头”,巧用张敞画眉典故,典故原意是汉时张敞为妻画眉,夫妻恩爱传为佳话。诗中作者以典故里张敞夫妻的情深意笃,来形容诗中女主人公与夫婿的恩爱,借夫妻间画眉的柔情蜜意,突出深厚情感。对比:“画眉夫婿陇西头”与“悔教征戍觅封侯”形成对比。前句借“张敞画眉”呈现夫妻往昔恩爱情深之态;后句写女子因丈夫远戍、独守空闺而心生悔意。往昔恩爱与当下悔意对比,突出女子在思念与孤寂中,对让丈夫追求功名致分离的痛苦反思,强化“春闺怨”情。细节描写:“红妆女儿灯下羞”,借“红妆”“灯下羞”的细节,勾勒出女子婚前或盼夫归时,在灯下梳妆、略带羞怯的娇柔姿态,以妆容与情态细节,暗藏她对夫妻情爱的珍视。“自怨愁容长照镜”,以“长照镜”这一日常动作细节,聚焦女子反复审视镜中“愁容”的画面,将思念、懊悔的情绪具象化——镜中容颜老去,对照丈夫戍边未归,“长照”里藏着无尽的孤独与对当初劝夫封侯的悔意。

3. 分段赏析

“红妆女儿灯下羞”,以“红妆”展现女子的美丽装扮,“灯下羞”刻画其在灯下似有羞涩、思念之态,塑造出闺中女子思念夫婿时的娇柔又哀怨形象,为后文抒情做铺垫。“画眉夫婿陇西头”,“陇西头”点明夫婿远在边关,体现了往昔恩爱,又强化思念与分离之苦。“自怨愁容长照镜”,“自怨”,“愁容长照镜”以日常细节,生动呈现女子因思念而愁苦,常对镜伤怀的状态,深化哀怨之情。“悔教征戍觅封侯”,“悔”字为诗眼,直述女子后悔让夫婿征战求功名,将个人思念、哀怨与对传统功名观念的隐忧融合,把闺怨之情推向深沉,引发对战争、功名影响家庭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驾《读史》

下一篇:唐·皮日休《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