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欲暮见湘烟":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
"苇岸无穷接楚田":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 田:一作“天”。,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苇岸:一作“岸苇”。
"去雁远冲云梦雪":严冬将尽,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
# 雪:一作“泽”。,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去雁:北飞的大雁。
"离人独上洞庭船":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北去的航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
# 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湖面。
# 悬:一作“连”。,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梅花凋零,腊月将尽,
# 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
"故园归醉及新年":友人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欢饮同醉,该是多么幸福啊。
# 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 醉:沉浸。
晚唐诗人
李频(815?~876),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西南)人。大中进士,历官南陵主簿、武功令、侍御史等职,官至建州刺史,有政声。李频工诗,其诗既清新自然,亦有豪纵之处。他尤长于近体,用心苦吟,工于雕琢,自言“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著有《李频诗》。今有《梨岳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湘口送友人》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在湘口送别友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湘江渡口的景色、友人乘船离去的情景以及对友人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想象,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牵挂以及自己的孤独之感。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诗的前三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
3. 分段赏析
首联与颔联描绘了诗人在“湘口”的所见之景。起笔处,目光扫过湘江水岸,暮霭沉沉,芦苇连绵,与田野相接,一片苍莽。继而极目远眺云梦方向,只见飞雪纷纷,去雁孤飞,渐行渐远。最后视线落在那叶孤舟与舟上离人。诗的前三个场景,境界恢宏,气势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乃江心开阔之地,日暮时分,暮霭如纱,愈发让江面显得苍苍茫茫,营造出一种浩渺而略带迷离的氛围。“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指代田野,追溯至春秋战国,湘江流域属楚地。“岸苇无穷”本就有悠远之意,与广袤的“楚田”相连,将空间的辽阔无垠尽显无遗。“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为著名大泽,横跨湖南、湖北,位于洞庭湖以北。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描绘其壮阔,此处以“云梦雪”,同样勾勒出雄浑壮伟之境。经此层层铺陈,第四句“离人独上洞庭船”点明主旨,至此,之前所绘之景皆化为蕴含深情的语言。飞雪暮霭,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气息;四野茫茫间,离人的孤独更显突出;大雁单飞,恰似友人旅途的孤寂艰难。诗人运用正面烘托、反面映衬以及比兴等手法,将伤别之情悄然寄寓其中。他并未直白表露心绪,而是将几组景物巧妙融合于同一画面,让它们产生内在关联,借画面传达特定意境,达到自然景象壮阔生动与个人情致深邃内敛的完美统一。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描绘的并非洞庭湖当下实景,而是由“洞庭船”触发的想象之景,故而在时间线索上并未承接上文,前文的“暮”与“雪”已不见踪迹。此联描绘出洞庭湖整日波翻浪涌,顺着山势流转不息;夜幕降临后,星河璀璨,仿佛通宵垂悬于水面之上。洞庭湖向来以浩瀚壮美著称,然而诗人着墨于此,并非单纯为了赞赏其奇观。在那风波涌动间,在那星河映照下,始终有一叶载着离人的孤舟。所以,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饱含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深切关切;而对星河高悬的遐想,实则是对友人孤舟夜渡的遥遥挂念。诗人的这份情思,同样未直接倾诉,而是借孤舟离人与洞庭景象前后两幅画面的精妙组接,婉转地展现出来。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意思是友人归去时正赶上新年,自己却无法一同返乡。“零落梅花”既是诗人自比,也是眼前一景。从腊月联想到梅花,以“残”修饰,并冠以“零落”,取景设喻自然且含蓄。此联不仅流露出诗人的自伤情绪,更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因为诗人的孤独之感,全然源于友人的离别,这种自伤恰恰是对友人深深的依恋之情的体现。
4. 作品点评
《湘口送友人》以景传情为其显著特色。全诗八句中七句绘景,将湘江暮霭、云梦飞雪、洞庭星河等自然景致次第铺陈,却不着痕迹地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诗人以孤舟离人为核心,巧妙串联诸多意象,形成层层推进的章法结构,使作品既有景的壮阔,又含情的绵邈。不同于直白抒情的送别诗,此作以悠悠远思的独特韵味,展现了晚唐诗歌细腻含蓄的艺术魅力,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
# 一句是面前湘江,二句是江之隔岸,三句是极望前途。由面前,而隔岸,而极望,盖先默忖别事,悄窥船势,一递一递,转远转远。然则此间斗地分手,便是杳不相见,而如之何可以放离人独上船也。看他一解,先次第写一、二、三句,下独接第四一句,又一斩新章法(首四句下)。前解写未上洞庭船已前,此解写既上洞庭船已后也。“风波尽日”,是写洞庭船昼行;“星汉通霄”,是写洞庭船夜行。七、八,言如此昼夜兼行,则冬春之交必得到家,然而独奈我何哉(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成响不杂(首句下)。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周弼列为四虚体。徐用吾曰:清新可爱,次联尽有意思。吴山民曰:起直景,第四句“独上”有情。唐汝询曰:“离人独上”语稍佳,恨援“去雁”作对。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在君平、君虞之间。三、四言雁以群飞,人惟独往。五、六言洞庭之远而阔。结言岁暮未能到家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风神奕奕。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起写别景,所以伤离。五、六写舟中景,所以怀远。七写客中景,所以自悲。三句虽系衬景,作者意谓己在羁旅,今日眼中所见,不惟有归人,且有去雁,如之何己独在羁旅耶?此名写景,而实写情;若与上二句例观,便不成章法矣。一本作“回首羡君偏有我,故园归醉及新年”,则诗意尽露,不见法度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发端画出“独”字。第三用反衬,为添毫极貌孤穷之况。送别诗,六句剧道行路险艰,落句忽然翻转,可谓蹈险争奇手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敏曰:“离人独上洞庭船”七字,含蓄无限情思。细观其妙:洞庭渺渺,烟波孤棹,当其天涯落落,行李长征,只用“独上”二字衬出。
清盛传敏《碛砂唐诗》
# 地经楚服,即效楚吟,触景兴怀,情味无限。刘文房之《岳阳》、卢允言之《鄂州》,得此而三矣。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此是中流送别,非陆路分手。起处幽情寓思,精妙之极。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先写湘水连天,为下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又用“去雁”一陪,况涉洞庭之远险,为新年始到起。以“去雁”承“楚天”,以“云梦雪”点时,以“洞庭”承“苇岸”,以“尽日”承暮前,以“通宵”承暮后,以“风波”、“向水”承“中流”,以“梅花”、“残腊”遥应“雪”字,以“及新年”伤己之未能归在言外。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犹近大历十子。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天骨开张,气魄甚大,自是唐季好手。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飘然欲仙,只此一语便是妙绝(首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上一篇:唐·杜牧《游边》
下一篇:唐·陆龟蒙《峡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