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东望夕茫茫":向东遥望海天相接处,暮色苍茫,
"山势川形阔复长":山峦起伏,河流绵长,地势广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城中万家灯火在江的四面闪烁着,
# 四畔:四边。
"星河一道水中央":灯火倒映在江面上,宛若一条璀璨的银河。
# 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风吹古木晴天雨":晴朗的时候,风吹古树,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
# 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夏夜里,月光撒在平地上,似乎凝结了一层霜。
# 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平沙:平地。
"能就江楼销暑否":能否到江楼来消消暑气呢?
# 销暑:一作“消暑”。消除暑气。,就:近,到。
"比君茅舍较清凉":这里比起您的茅舍,的确要更加清凉。
# 较:又作“校”。,茅舍:茅草盖的屋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楼夕望招客》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描写夏夜江楼远眺与招友共赏的诗。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诗人在夏夜时分登高远眺所目睹的景致,其中“望”字贯穿全诗,成为引领读者视线的主导,而所有景象均紧密围绕着“夕”这一时间背景展开。至诗的尾联,诗人向友人发出了诚挚的邀请,这一举动恰好与题目中的“招客”二字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中描绘的都是日常可见之景,但其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这些寻常物象巧妙融合,从而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既清凉又优美的夏夜画卷,宛如一幅既疏朗悠远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山水画,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交流。
2. 写作手法
比喻:颔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中,“晴天雨”将风吹古木的萧萧声比作雨落之声,以听觉通感强化清凉意象;“夏夜霜”则将月光笼罩平沙的清冷质感喻为寒霜,通过视觉触觉的错位叠加,凸显夏夜幽寂之趣。颈联“星河一道水中央”暗含隐喻,将江心倒映的万家灯火与真实星河虚实相混,形成天地辉映的奇幻画面。对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城中的万家灯火与天边的星河进行对比,形成了人间灯火与自然星光的呼应,既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又突显了江景的壮丽。反问:“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将前六句的景物铺陈转化为对友人的诚挚邀请。这种反问既表达了诗人的热情好客,又巧妙地突出了江楼相较于友人茅舍的清凉优势。想象:“风吹古木晴天雨”和“月照平沙夏夜霜”这两句诗,就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普通的自然景象转化为具有清凉感的诗意画面。白描:全诗通过白描的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腻的描绘,使得诗句既写实又富有诗意。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诗人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描绘夏夜江楼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邀请之意。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寓含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宁静生活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描绘了仲夏之夜,诗人登高远眺江楼的情景。他极目远望,只见海天相接之处暮色苍茫,一片朦胧,勾勒出海上的夜色之美。随后,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推展至广阔的山川,那连绵起伏的山势与蜿蜒曲折的河流,共同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的自然画卷。颔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则以泼墨般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江城夜景。万家灯火在城市的四周闪烁,犹如点点繁星,与天际的银河交相辉映,倒映在宁静的江心,与首联所描绘的海天茫茫、山高水阔之景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夕望”的绝美画面。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则巧妙地运用了“晴天雨”与“夏夜霜”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时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比作雨声,形象地传达出风势的猛烈与树叶的摇曳;后者则将月光照耀下的平沙银白色比作秋霜,描绘出月光下的平沙洁白如玉、清冷如霜的景象。这两个比喻通过艺术的对接,将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景色透出一股清凉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尾联“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则以亲切、诙谐的问答形式收束全诗。诗人以江楼与茅舍相比较,询问友人是否愿意到此消暑纳凉。这种口吻既显得亲切自然,又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仿佛诗人正与友人面对面交谈,共同分享这份夏日的清凉与惬意。
4. 作品点评
诗中描绘的皆是日常可见之景: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然而,其精妙之处恰恰在于,诗人以短短一首七言律诗,巧妙地将这些寻常事物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清新雅致、疏朗悠远的画面,宛如一幅细腻动人的山水画卷。而在这幅画卷的尾声,诗人以自身的心情作为点睛之笔,为整幅画增添了浓郁的人情之美,使得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细腻,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 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宋苏轼
# 高瞻远瞩,坐驰可以役万景也。他人有此眼力,无此笔力。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 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清薛雪《一瓢诗话》
# 东坡云:“白公晚年诗极高妙。”余请其妙处,坡云:“如‘风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
宋赵令畤《侯鲭录》
# 白傅俚俗不可耐,其佳处自不相掩。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东坡谓白诗晚年极高妙。或问之,曰:“风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余按此二语殊平浅,非白诗之妙者,不解东坡何以赏之?至如“不知皇甫七,池上兴何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日凉”,“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银鱼”,弥浅而俚矣。学之必成村巷盲词,不可不慎。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上一篇:唐·王维《桃源行》
下一篇:唐·李贺《南园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