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jìng
yóu
shā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2
yuán
shuǐ
zhōng
shān
ē
ruò
yǒu
rén
yáng
xiān
dòng
shí
zǒu
tóu
jīn
dòng
wǎn
qiū
quán
lěng
yán
zhāo
shù
xīn
fēng
xié
lián
niǎo
chì
dèng
dié
shàng
lín
huà
qiān
líng
zǎo
yuán
guī
liù
dài
chūn
yún
jīn
jià
cāng
hǎi
chéng
chén
zhèn
líng
shuāng
chuī
zhēng
yuè
zhù
tiān
xún
huí
biāo
líng
cuì
fēi
zhěn
kòng
qīng
cén
yán
shēn
líng
zào
jiàn
huǐ
shí
chén
gōng
què
yún
jiān
jìn
jiāng
shān
wài
lín
tán
zhū
dòng
jié
qiū
yīn
xiāo
xiāo
yǐng
rǎo
rǎo
wàng
xiāng
xīn
shuí
shān
yóu
hǎo
shāng
rén
shì
qīn

译文

源头的水流仿佛到了尽头,似乎已没有路可走,山脚弯弯曲曲的地方,好像隐隐约约有人的踪迹。驱赶着羊群前行,羊蹄刚触碰石头,石头就好像有了动静,奔跑的兔子慌乱中想要躲到巾帕之下。傍晚时分,山洞里的秋泉透着丝丝凉意,清晨时分,岩石边古老的树木却透着清新之感。山峰倾斜,仿佛连着鸟儿的翅膀,石阶层层叠叠,好似鱼鳞般排列。化鹤飞升,千年的寿命显得过早,神龟虽长寿,历经六代春秋,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如今仿佛可以驾驭浮云,而沧海也会随着时光流逝,最终化为尘埃。振翅高飞,凌驾于寒霜冷风之上,在正月时节伫立在天边。掉转马头,凌驾于翠绿的山谷之上,车行如飞,仿佛控制着青葱的山峦。山岩幽深,曾经的灵灶已经湮没,山涧毁坏,石头砌成的水渠也已沉没。宫阙仿佛近在云间,江山在尘世之外铺展眼前。玉坛在暮色夜晚中静谧伫立,珠洞凝结着秋日的阴沉。孤独的身影带着离俗之感,内心被思乡之情搅得烦乱。谁能想到山中游玩竟如此美好,却又屡屡为尘世的人事纷扰而感伤。

逐句剖析

"源水终无路":源头的水流仿佛到了尽头,似乎已没有路可走,

"山阿若有人":山脚弯弯曲曲的地方,好像隐隐约约有人的踪迹。

"驱羊先动石":驱赶着羊群前行,羊蹄刚触碰石头,石头就好像有了动静,

"走兔欲投巾":奔跑的兔子慌乱中想要躲到巾帕之下。

# 走兔:指月亮运行。兔,月中玉兔。

"洞晚秋泉冷":傍晚时分,山洞里的秋泉透着丝丝凉意,

"岩朝古树新":清晨时分,岩石边古老的树木却透着清新之感。

"峰斜连鸟翅":山峰倾斜,仿佛连着鸟儿的翅膀,

"磴叠上鱼鳞":石阶层层叠叠,好似鱼鳞般排列。

"化鹤千龄早":化鹤飞升,千年的寿命显得过早,

"元龟六代春":神龟虽长寿,历经六代春秋,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 元龟:大龟。

"浮云今可驾":如今仿佛可以驾驭浮云,

# 浮云今可驾:谓乘云游仙。

"沧海自成尘":而沧海也会随着时光流逝,最终化为尘埃。

# 沧海自成尘:即沧海桑田之意。

"振翮凌霜吹":振翅高飞,凌驾于寒霜冷风之上,

# 霜吹:寒风。,凌:超越。,振翮:犹奋翅。

"正月伫天浔":在正月时节伫立在天边。

# 天浔:天涯。,正月:一作企日。

"回镳凌翠壑":掉转马头,凌驾于翠绿的山谷之上,

# 回镳:回车。镳:马嚼子。

"飞轸控青岑":车行如飞,仿佛控制着青葱的山峦。

# 飞轸:飞车。轸:车后面的横木。

"岩深灵灶没":山岩幽深,曾经的灵灶已经湮没,

# 灵灶:指炼丹之灶。

"涧毁石渠沉":山涧毁坏,石头砌成的水渠也已沉没。

# 沉:一作沈‌。

"宫阙云间近":宫阙仿佛近在云间,

# 云间近:言其高耸。,宫阙:指玄武山道君庙之宫观。

"江山物外临":江山在尘世之外铺展眼前。

# 物外:世外。

"玉坛栖暮夜":玉坛在暮色夜晚中静谧伫立,

# 玉坛:道观的神坛。

"珠洞结秋阴":珠洞凝结着秋日的阴沉。

# 珠洞:仙洞。

"萧萧离俗影":孤独的身影带着离俗之感,

# 离俗:超脱世俗。

"扰扰望乡心":内心被思乡之情搅得烦乱。

# 扰扰:纷乱貌。

"谁意山游好":谁能想到山中游玩竟如此美好,

"屡伤人事侵":却又屡屡为尘世的人事纷扰而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境游山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两首五言排律。这两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第一首诗着重描绘游山途中所见的奇异景色,通过“源水”“山阿”“洞泉”“岩峰”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后半部分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和宇宙的思考。第二首诗则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振翮”“回镳”等句描绘了诗人游山时的动态场景,“岩深”“宫阙”等句继续刻画景色。而“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最后感叹人事纷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水源似乎到了尽头,不知路在何方,而山脚处又隐隐约约有人的踪迹,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第二联:“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运用生动的描写,赋予羊和兔子以灵性,石头仿佛有了生命,兔子也因惊慌而有躲避之举,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第三联:“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通过对早晚不同景色的描写,展现出山中景色的多变。“秋泉冷”给人清冷之感,“古树新”则带来清新之意。第四联:“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山峰比作鸟翅,石阶比作鱼鳞,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形态和石阶的排列,使景色更加生动可感。第五联:“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引入典故,“化鹤”象征着超脱尘世,飞升仙境,“化鹤”这一典故源于晋代陶潜(陶渊明)的《搜神后记》。这个典故后来常被用来表达超脱尘世、飞升仙境,或是借指仙人、仙事,也用于感慨时光飞逝、人事变迁等。“化鹤千龄早”用此典故,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长生或仙逸的境界,同时也可能带有对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的感慨,即便像化鹤般获得漫长寿命,也觉得“千龄早”,体现出对生命与时光的深邃思考。“元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古代,龟甲常被用于占卜,被视为能够沟通神灵、预知未来的神秘象征,因此龟被视为长寿和智慧的代表。“元龟六代春”运用“元龟”的典故,强调其历经漫长岁月,见证六代春秋的沧桑变迁,借此表达诗人对时光流转、历史兴衰以及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位置的深刻思索。尾联:“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同时也感慨沧海桑田,世事无常。​​其二​​首联:“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开篇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振翅高飞,凌驾于寒霜之上,在正月时节伫立在天边,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第二联:“回镳凌翠壑,飞轸控青岑”,通过描写骑马和乘车在山中穿梭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游兴正浓,“凌翠壑”“控青岑”使画面富有动感。第三联:“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描绘了山中一些古老遗迹的荒废景象,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第四联:“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将宫阙和江山置于高远之处,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大和神秘。第五联:“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描绘了夜晚玉坛的静谧和珠洞的阴沉,进一步渲染了氛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第六联:“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由景入情,诗人孤独的身影带着离俗之感,而内心却被思乡之情所困扰,情感真挚动人。尾联:“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结尾点明主题,诗人原本以为山中游玩是美好的,但却屡屡被尘世的人事纷扰所影响,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感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下一篇:唐·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