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汉武帝,
"初丧李夫人":刚刚痛失爱妃李夫人。
"夫人病时不肯别":夫人患病时不愿与武帝诀别,
"死后留得生前恩":死后仍留存着生前武帝对她的恩宠。
"君恩不尽念未已":君王的思念无穷无尽,
"甘泉殿里令写真":命人在甘泉殿绘她的画像。
"丹青画出竟何益":画出画像又有什么用呢,
# 画:一作写。,丹青:是绘画用的两种颜料。所以把画也叫丹青。丹,丹砂。青,青靛。
"不言不笑愁杀人":画像不言不笑,实在愁煞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又命方士炼制灵药,
"玉釜煎炼金炉焚":玉釜金炉日夜焚香煎炼。
"九华帐深夜悄悄":九华帐中夜深人静,
"反魂香降夫人魂":一缕返魂香引夫人魂魄归来。
"夫人之魂在何许":夫人的魂魄在哪里呢,
"香烟引到焚香处":香烟缭绕至焚香之处。
"既来何苦不须臾":既已归来为何不停留片刻,
"缥缈悠扬还灭去":缥缈身影转瞬消散无踪。
"去何速兮来何迟":离去为何这般迅速,到来又为何如此迟缓,
"是耶非耶两不知":是真是幻难以分辨。
"翠蛾髣髴平生貌":翠眉隐约像她生前的模样,
# 髣髴:一作仿佛。
"不似昭阳寝疾时":却非昭阳殿病中憔悴之态。
# 昭阳:汉宫名。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魄不来君心煎熬,
"魂之来兮君亦悲":魂魄归来君亦悲戚。
"背灯隔帐不得语":背对着灯,隔着帐子无法交谈,
"安用暂来还见违":来了又很快离去,又何必来这一趟。
"伤心不独汉武帝":伤心岂止汉武帝?
"自古及今皆若斯":自古至今皆如此。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君不见周穆王三日痛哭,
"重璧台前伤盛姬":重璧台前悼念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又不见唐玄宗泪洒泰陵,
# 泰陵:唐玄宗的陵墓,此指唐玄宗。
"马嵬坡下念杨妃":马嵬坡下思念杨贵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纵使绝世容颜化为尘土,
"此恨长在无销期":这种遗恨永远存在,无法消散。
"生亦惑":活着时令人迷惑,
"死亦惑":死后也令人迷惑,
"尤物惑人忘不得":绝色美人让人难以忘怀。
"人非木石皆有情":人不是木石,皆有情感,
"不如不遇倾城色":不如不要遇见那倾国倾城的美色。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新乐府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歌以汉武帝悼念宠妃李夫人为背景,通过描绘武帝招魂、追思等痴情场景,展现了帝王对绝世美人的痴情与思念,后引入周穆王哭盛姬、唐玄宗悼杨妃等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生死遗恨的永恒主题,由此发出对“尤物惑人”的劝诫。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以史笔开篇,直述汉武帝丧失宠妃李夫人的故事背景。汉武帝在李夫人病重时不愿相见,却在李夫人去世后对其念念不忘,展现汉武帝的深情,又暗讽帝王对美色的执念。第二段“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开始描写汉武帝对李夫人容貌的追忆以及招魂仪式的奇幻场景,因对李夫人深切的思念,帝王命人绘制她的画像,可画下的容颜再逼真,无声的妙容却更添愁肠,于是又转向方士招魂,期望能再次与宠妃相见。“九华帐”的华贵陈设暗示李夫人身份,而“降夫人魂”的虚妄性为后文“是耶非耶”的困惑埋下伏笔。第三段“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以问句串联,李夫人的魂魄究竟在何处?你既然来了为何不多停留片刻,缥缈如烟,转瞬即逝,展现招魂过程的徒劳。“缥缈悠扬”形容魂影的虚幻,与“不须臾”的短暂形成对比,强化求而不得的痛苦。第四段“翠蛾髣髴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展现了魂影与生前的差异。“翠蛾”与“寝疾”的容颜对比,揭示生死界限的不可逾越,魂魄不来,帝王心如刀绞;魂魄归来,悲喜交织更难堪,两句魂之的对称语句,表现了思念的矛盾之处:求而不得苦,暂得复失更苦。隔着灯烛帷帐无法相语,短暂重逢又成泡影,徒增伤痛。第五段“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以哀伤岂独汉武帝?古今多少人皆如此。引出周穆王哭盛姬、唐玄宗追忆杨贵妃的典故,强化美色误国的历史循环,为下文的劝诫做铺垫。第六段“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此段为全诗议论高潮,纵使绝世容颜化为尘土,这份遗憾永无终结,生死皆因美人而困惑,倾城之色令人难忘。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只愿此生不再遇见绝色佳人。“妍姿艳质化为土”与“此恨无销期”形成生死对照,揭示情欲的永恒性。“生亦惑,死亦惑”的悖论式表达,批判帝王在情欲中的迷失。结尾“不如不遇”的决绝,既是对李夫人的悼念,更是对权力与欲望关系的深刻反思。
上一篇:唐·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下一篇:唐·白居易《梦裴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