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xián
qīng
zhēng
zhēng
bèi
què
cán
dēng
jiù
yuè
míng
lài
shì
xīn
chóu
chàng
shì
rán
zhēng
nài
xián
shēng

译文

琵琶的琴弦清脆悦耳,琴音铮铮作响,弹奏者背对着残留的灯光,只看见明亮的月光。这是因为弹奏者心无杂念,没有烦恼事情的缘故,否则如何能奏出如此动听的琴音呢。

逐句剖析

"弦清拨剌语铮铮":琵琶的琴弦清脆悦耳,琴音铮铮作响,

# 铮铮:琵琶声。

"背却残灯就月明":弹奏者背对着残留的灯光,只看见明亮的月光。

"赖是心无惆怅事":这是因为弹奏者心无杂念,没有烦恼事情的缘故,

# 赖是:依靠,凭着。

"不然争奈子弦声":否则如何能奏出如此动听的琴音呢。

# 子弦:即拨弦声。,争奈:怎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琵琶》为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弹奏琵琶的场景,开篇以“弦清拨剌语铮铮”写出琵琶声音清亮悦耳。“背却残灯就月明”刻画了弹奏者背对残灯、沐浴月光的画面,营造出宁静氛围。诗人借琵琶之声与弹奏场景,展现内心宁静与对超脱境界的追求。写作上,借景与音乐形象抒情,短短四句,以简洁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心境感悟,尽显白居易诗歌自然流畅又意味深长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关于生活感悟与音乐体验的诗。描绘了琵琶弹奏时弦音清亮、弹奏者在月光下背对残灯的场景,借琵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宁静心境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感官描写:“弦清拨剌语铮铮”从听觉角度,生动描绘出琵琶声的清脆响亮,如在耳边;“背却残灯就月明”则从视觉角度,刻画弹奏者背向残灯、面向明月的画面,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场景的静谧,视听结合,增强感染力。借物抒情:借琵琶的悦耳声音和弹奏情境,抒发诗人对宁静心境的追求。诗人认为正是弹奏者心无惆怅,才能弹出这般动人琴音,借此表达自己向往的超脱尘世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诗的第一句“弦清拨剌语铮铮”,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琵琶演奏的情境中,那清脆、响亮的琵琶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第二句“背却残灯就月明”,描绘出弹奏者的姿态,他背对着快要熄灭的残灯,将自己置身于明亮的月光之下。这一画面不仅充满美感,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后面两句“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诗人点明正是因为弹奏者内心没有烦恼忧愁,才能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子弦声。整首诗通过对琵琶声音和弹奏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境界,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宁静心境的追求,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内心世界,保持平和。

4. 作品点评

《琵琶》借琵琶音乐这一意象,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心境的向往,着重凸显出心灵渴望自由、超脱尘世的追求。诗中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唐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心灵追求,具备颇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下一篇:唐·吕洞宾《渔父词一十八首·疾瞥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