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仰问天":端起酒杯仰望天空发问,
"古今谁不死":从古到今有谁能够不死。
"所贵未死间":可贵的是在未死的这段时间里,
"少忧多欢喜":少些忧愁多些欢喜。
"穷通谅在天":穷困与显达想来在于天意,
"忧喜即由己":忧愁和欢喜却由自己决定。
"是故达道人":因此那些通达事理的人,
"去彼而取此":舍弃忧愁而选取欢喜。
"勿言未富贵":不要说自己还未富贵,
"久忝居禄仕":长久以来愧居官位拿俸禄。
"借问宗族间":试问一下宗族里面,
"几人拖金紫":有几人能够身着高官的服饰。
"勿忧渐衰老":不要忧愁自己渐渐衰老,
"且喜加年纪":姑且为增加了年岁而高兴。
"试数班行中":试着数一数同僚之中,
"几人及暮齿":有几人能活到老年。
"朝飧不过饱":早餐不必吃得过饱,
# 飧:一作餐。
"五鼎徒为尔":丰盛的食物不过如此。
"夕寝止求安":晚上睡觉只求安稳,
"一衾而已矣":有一床被子就足够了。
"此外皆长物":除此之外的东西都是多余之物,
"于我云相似":对我来说都差不多。
"有子不留金":有儿子都不必留下钱财,
"何况兼无子":更何况还没有儿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把酒》开篇“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诗人把酒问苍天,以如此直白且震撼的方式,一语道破生死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一事实,进而着重强调了在有限的有生之年,人们应当秉持少些忧愁、多些欢喜的生活态度,如此一来,便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乐观旷达的基调,引领读者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豁达心境之中。“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此句是对人生哲理的进一步深入阐述。人生的穷困潦倒与显达顺遂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但一个人内心的忧愁与喜悦却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掌控。正因如此,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往往会明智地选择舍弃忧愁烦恼,而积极主动地去拥抱欢喜愉悦,这充分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智慧。“勿言未富贵,久忝居禄仕。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诗人以自身久居官位的经历,为切入点,将自己的现状与宗族中的其他人进行对比,不禁发问:在宗族之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获得高官厚禄、身着金紫呢?通过这样的对比与追问,诗人实则是在劝诫自己以及他人,不要总是因为未能达到极致的富贵状态而心生遗憾,相反,应该好好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懂得知足,莫要盲目地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功名利禄。“勿忧渐衰老,且喜加年纪。试数班行中,几人及暮齿”,在此处,诗人巧妙地将人们对衰老的忧虑转化为对增添年岁的欣喜,以同僚中能活到暮年者寥寥无几来劝慰自己和他人,要以一种豁达从容的心态去面对岁月的流逝,珍惜每一个生命阶段,展现出诗人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朝餐不过饱,五鼎徒为尔。夕寝止求安,一衾而已矣。”,从日常生活的饮食和睡眠着眼,表明自己不过分追求丰盛食物和奢华生活的态度,这无疑体现出诗人对物质享受的一种淡泊态度,彰显出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此外皆长物,于我云相似。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此句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态度推向了极致。在诗人看来,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其他东西,都属于身外之物,与自己并无太大的实质意义,进一步强调自己不贪恋财物,即便有儿子也无需留财,更何况没有儿子,将这种淡泊的态度推向极致,深化了全诗知足常乐、豁达超脱的主题。
上一篇:唐·皮日休《秋江晓望》
下一篇:唐·佚名《嘲崔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