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é
méi
shān
yuè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yǐng
píng
qiāng
jiāng
shuǐ
liú
qīng
xiàng
sān
xiá
jūn
jiàn
xià
zhōu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逐句剖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半轮:半边,半个。,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影入平羌江水流":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影:月光的影子。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距峨眉山不远。,发:出发。,夜:今夜。

"思君不见下渝州":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 渝州:今重庆一带。,下:顺流而下。,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行旅为题材,描绘了秋夜诗人行舟于平羌江上,见峨眉山月半轮,月影随江水流动,而后自清溪出发前往三峡、渝州的旅程。诗中前两句借峨眉山月与平羌江水之景,营造清幽氛围;后两句直抒对友人的思念。写作上,连用五个地名,巧妙勾勒行程,节奏明快且自然流畅,同时借景抒情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前两句绘景为实,后两句抒情为虚,以景衬情。整首诗意境清朗优美,短短四句将诗人的行旅之景与思友之情完美融合,充分展现出李白诗歌清新自然、灵动流畅的独特风格,堪称写月怀人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峨眉山月歌》收录于《李太白全集》卷八,乃李白青年时期所作。峨眉山作为蜀中名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蜀地的象征。李白本是蜀地之人,故而诗中的峨眉山月,饱含着他对故园的眷恋,堪称故园之月的化身。这首诗创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正值李白初次离开蜀地之际,寄寓着他对前路的憧憬与对故乡的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秋夜乘船,见峨眉山头半轮秋月映入平羌江水,随船前行,又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的情景。借山、月、江水等景致以及连用五个地名营造出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蕴含着对未知旅程的憧憬与期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实写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流等眼前之景,“思君不见下渝州”虚写对友人的思念,由实转虚,拓展意境,丰富情感表达。借景抒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借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景色,营造出清幽氛围,寄托诗人即将离开故乡的复杂情感,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旅程的期待融入其中。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半轮秋”点明时令为秋,地点在峨眉山,描绘出半轮秋月高悬于峨眉山头的画面,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影入平羌江水流”则将静态的月与动态的江水相融合,月影随着平羌江水流动,化静为动,不仅富有画面美感,更借景巧妙烘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的淡淡愁绪与对前路的憧憬。此二句借景抒情,从视觉角度勾勒出一幅秋夜江景图。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发清溪向三峡”明确点出出发的时间为夜晚,出发地是清溪,目的地是三峡,简洁明快地交代了诗人的行程,同时“夜发”也暗示了行船的急切与诗人内心对未知旅程的期待。“思君不见下渝州”则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在远离故乡、友人的途中,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随着行程推进,离友人愈发遥远,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而五个地名的连用,在展现行船之快的同时,也强化了这种思念与漂泊之感。

4. 作品点评

《峨眉山月歌》短短二十八字,便嵌入五个地名,占去十二字之多,却毫无重复堆砌之感,反成千古绝唱。此诗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肆意纵横,江行的独特体验与深切的思友之情,如灵动丝线,贯穿始终。山月这一象征意象,更是巧妙串联起广袤空间与悠长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须溪(辰翁)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渺之音。

明高棅《唐诗品汇》

# 且不问太白如何,只此诗谁复能知?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谈艺者有谓七律一句中不可入两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见精严。吾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精神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

# “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见,天狭如线,即半轮亦不复可睹矣。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思入清空,响流虚远,灵机逸韵,相凑而来。每一歌之,令人忘睡。金献之云:王右丞《早朝》诗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终觉重复!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种神化处,所谓太白不知其所以然。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语含比兴。“君”字指月而言,喻谗邪之蔽明也。七律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句,参看便明。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

# 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此诗定从随手写出,一经炉锤,定逊此神妙自然。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蜂腰鹤膝,双声叠韵,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宁尽汰之耶?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但觉其工,然妙处不传。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两岸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余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轮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峤《风》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