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珠一颗儿三岁":我那如掌上明珠般的儿子才年仅三岁,
# 掌珠:掌上明珠。
"鬓雪千茎父六旬":而我已白发苍苍,年届六十。
# 六旬:六十岁。十岁为一旬。,千茎:形容白发多。,鬓:一作发。
"岂料汝先为异物":怎么也没想到你竟然先我而去,成为了离世之人,
# 异物:指幼子夭折。
"常忧吾不见成人":我常常担忧自己看不到你长大成人,如今竟成了现实。
"悲肠自断非因剑":我的悲伤肝肠寸断并非因为利剑所伤,
"啼眼加昏不是尘":哭红的双眼更加昏花也不是因为尘土。
# 啼:一作“喧”。
"怀抱又空天默默":我的怀抱再度空空,老天也默默无言,
# 默默:寂静无声的样子。
"依前重作邓攸身":我又如同从前的邓攸一般,再次陷入无子的悲苦境地。
# 邓攸:字伯道,晋襄陵(治所在今河南睢县境内)人。任河东太守时,遇乱,携家南行。途中遇敌,子侄不能两全,因其弟早亡,乃弃子存侄。后竟无子,时人哀叹:“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后世以“伯道无儿”指人无子嗣。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全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老年丧子的沉痛哀伤之情。诗中通过描述幼子早夭的不幸事实,如“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将自己的年龄与儿子的夭折相对照,展现出命运的残酷。又借“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等句,从侧面烘托出内心的悲痛,营造出了极为哀伤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开篇“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将幼子的年幼与自己的年迈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加剧了情感的冲击。直抒胸臆:“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直接表达出诗人未曾料到儿子先逝,以及此前担忧自己无法看到儿子长大成人的悲痛与无奈,让情感毫无遮掩地宣泄而出。间接抒情:“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借否定“剑”与“尘”这些外在致痛致昏因素,间接而强烈地抒发因儿子离世,内心自发产生的极度悲恸,突出哀伤源自内心深处。
3. 分段赏析
首联“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以幼子的珍贵与自身的年迈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丧子之痛;颔联“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直白地道出儿子早逝超出预料,及自己曾担忧的事情终成悲剧,饱含无奈与哀伤;颈联“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借悲肠自断、啼眼昏花并非外物所致,从侧面烘托内心的极度悲痛;尾联“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感慨自己再次如邓攸般遭遇无子之痛,无奈与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上一篇:唐·王諲《十五夜观灯》
下一篇:唐·李白《白田马上闻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