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zhě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īng
zhōu
jiāng
yuè
qiū
chéng
chè
lín
chuán
yǒu
zhě
kān
chóu
jué
shēng
tōng
yàn
xún
shēng
jiàn
rén
yǒu
yán
xuě
fān
qiáng
pīng
tíng
shí
lèi
zhēn
zhū
shuāng
shuāng
duò
míng
yuè
jiè
wèn
shuí
jiā
qiè
wèn
zhān
jīn
méi
zhōng
shuō

译文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的江月天色俱清澈。听到邻船有唱歌的人,其歌调能使人愁煞。唱歌完后继而是哭泣,还有抽泣兼哽咽。寻声去见唱歌的人,发现有个妇人肤色如雪。独自靠着船帆立,十七八岁十分美丽的样子。而泪水却像夜里珍珠,双眼像是在坠明月。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么凄切。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逐句剖析

"夜泊鹦鹉洲":晚上停泊在鹦鹉洲,

# 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泊:停船靠岸。

"江月秋澄澈":秋天的江月天色俱清澈。

# 江月秋澄澈:一作“秋江月澄澈”。澄澈:明亮。

"邻船有歌者":听到邻船有唱歌的人,

"发词堪愁绝":其歌调能使人愁煞。

# 堪愁:能使人愁煞。

"歌罢继以泣":唱歌完后继而是哭泣,

"泣声通复咽":还有抽泣兼哽咽。

# 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

"寻声见其人":寻声去见唱歌的人,

"有妇颜如雪":发现有个妇人肤色如雪。

"独倚帆樯立":独自靠着船帆立,

# 樯:船的桅杆。

"娉婷十七八":十七八岁十分美丽的样子。

# 娉婷:形容女子美貌。

"夜泪如真珠":而泪水却像夜里珍珠,

# 真珠:即珍珠。

"双双堕明月":双眼像是在坠明月。

# 明月:古代珍珠名。

"借问谁家妇":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

"歌泣何凄切":为何哭得这么凄切。

"一问一沾襟":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

# 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

"低眉终不说":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 终:一作“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闻歌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短篇叙事诗。诗人运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情感真挚而哀婉。全诗结构紧凑,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情景交融,含蓄而隽永。作品评价方面,《夜闻歌者》被认为是白居易叙事诗中的佳作,既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也反映了其自身的失意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十年(815)六月,白居易因上书直言,触怒了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当时,他四十四岁,怀着失意与无奈的心情离开长安,乘船沿汉水南下,远赴江州赴任。当船停泊在武昌鹦鹉洲时,忽然听到邻船传来如泣如诉的歌声,诗人不禁循声而去,见到一位年轻女子悲歌哭泣,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夜闻歌者》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夜闻歌者》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因仕途不顺、被贬偏僻之地而产生的凄凉与沧桑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通过描写秋江月夜澄澈的环境,烘托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为下文歌者的出现及歌泣渲染气氛。比喻:“夜泪似真珠”中,将歌女的泪水比作“真珠”,形象地描绘了泪水的晶莹与珍贵,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设问:“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句,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歌女身份的疑惑与对她悲歌的同情,引人深思。

3. 分段赏析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令人难以捉摸。“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悲情如决堤之水,歌声凄厉,令人心碎。究其原因,或许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诗人将秋江、明月、孤舟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淡淡一个“堪”字,却勾勒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深邃意境;最妙的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的明月夜,一位美丽少妇如此悲伤,究竟是感叹身世坎坷,还是抒发闺中幽怨?诗人没有让她道出,而是留给读者无限遐想。这种“不言”之美,实则处处“在言”,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他从京城被贬至浔阳,途经鄂州时写下此诗,满腔报国热情却遭仕途挫败,身处偏僻之地,自然满眼苍凉:秋天成了“寒秋”,明月成了“冷月”,江船成了“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成了“堪愁绝”。然而,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诗人只能对着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将无尽的愁思寄托于“不言”之中。这种“不言”之美,正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数笔看似寻常,却耐人寻味,令人久久沉浸其中。正如含苞待放的花蕾,虽不及盛开的花朵那般艳丽,却多了一份令人回味的深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不仅寄托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凄凉的心境。诗人满怀报国之志,却仕途坎坷,被贬至偏远之地,心中充满了孤寂与无奈。面对眼前的苍凉景象,他满眼沧桑,满腔悲凉,只能通过歌女的悲歌与哭泣,隐晦地表达自己无法言说的苦闷与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集中又有一篇题云《夜闻歌者》,时自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又在《琵琶》之前,其词曰(略)。陈鸿《长恨传序》云“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故所遇必寄之吟咏,非有意于渔色。”诚非虚言。

宋文学家洪迈《容斋三笔》卷六

# 《琵琶行》亦是绝作……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略),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

清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 《夜闻歌者》是一首短篇叙事诗。从诗中的描写来看,白居易当时好像就宿在船上,船则停泊在鹦鹉洲边。诗的构思与其名作《琵琶行》颇为相似,只是手法远较后者简练、含蓄。

现代作家俞汝捷《醉来堪赏醒堪愁——白居易遭贬夜泊鹦鹉洲》

# 对妇女的命运,白居易寄寓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他的诗中,对各个阶层的妇女都有涉及。《夜闻歌者》写了一个歌声悲切的陌生女子,在夜晚的船上忧伤地哭泣。她是谁?缘何哭泣?像谜一样横亘在诗人心头。也许善良的诗人很想排遣她心中的苦痛,但她却一言不发。而诗人那博大的同情心却在千年之后透过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现代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克俭《白居易诗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曙《奉试明堂火珠》

下一篇:唐·甘露寺鬼《西轩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