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lǎo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uí
nián
shào
qiǎng
yóu
chūn
jué
fēng
guāng
shǔ
shēn
píng
fēng
huā
zhàng
shàng
shí
céng
huà
bái
tóu
rén

译文

想要跟着年轻人勉强去游赏春光,自己却感觉这美好的景致已不属于自己。在那绘有歌舞场景的屏风和花障上,什么时候曾经画过白头老人呢。

逐句剖析

"欲随年少强游春":想要跟着年轻人勉强去游赏春光,

"自觉风光不属身":自己却感觉这美好的景致已不属于自己。

"歌舞屏风花障上":在那绘有歌舞场景的屏风和花障上,

"几时曾画白头人":什么时候曾经画过白头老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老》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春老”,也就是晚春之景为依托,前两句展现出诗人内心渴望如年轻人般尽情享受春光,却无奈察觉到自身已身心衰老,力不从心的矛盾心境。后两句采用设问之法,借由画屏之上从未描绘过白头人形象这一细节,抒发了对时光无情逝去的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彼时,五十四岁的白居易正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于东都洛阳。诗人借暮春之景展现了自己步入晚年后,对生命状态的思索与感悟。诗里“白头人”这一形象,与岑参《喜韩樽相过》中“三月灞陵春已老”之句在文学表达上形成呼应,体现出唐代诗人对“春老”这一意象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整首诗围绕诗人在春天里对自身年华老去的感慨展开,抒发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失落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欲随年少强游春,自觉风光不属身”,将诗人自身想要像年轻人一样游春的渴望与实际感觉春天风光不属于自己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因年华老去而无法像年轻人那般享受春光的无奈,强化了内心的失落感。设问:“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运用设问手法,诗人明知屏风花障多绘青春场景,却故意发问,强调青春与衰老的差异,使青春不再的失落悲哀之情更加浓烈,也引导读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细节描写:“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运用细节描写,诗人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歌舞屏风与花障,发现这些装饰上从来没有画过像自己这样的白头老者。通过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因年老而与充满活力的春光格格不入的感慨,使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更添几分。比喻:“几时曾画白头人”中,“白头人”不仅仅是一个外貌的描述,更承载着诗人因衰老而产生的与春光疏离、与青春活力脱节的无奈与感慨。诗人以“白头人”自喻,传达出岁月变迁、青春不再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欲随年少强游春,自觉风光不属身”,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想要追随年轻人的脚步,勉强打起精神去游春的想法。“欲随年少”表明诗人对青春活力的向往,而“强”字则透露出诗人因年龄增长,在面对春天时已力不从心的无奈。紧接着“自觉”一词形成转折,诗人认为春天的美好风光已经不再与自己相关,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面对时光流逝时的失落与惆怅,为全诗定下了感慨的基调。“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诗人从自身的感受转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屏风和花障是常见的装饰之物,其上所绘多是充满活力的青春场景,如歌舞升平、繁花似锦等,然而却很少会出现白头人的形象。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借物抒情,进一步强化了青春不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在时光流逝中的孤独与悲哀,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愈浅愈真。

明陆时雍《唐诗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别赞上人》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西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