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hǎi
fēi
chén
zhōng
y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ǎi
fēi
chén
zhōng
yǒu
shān
tóu
huà
shí
shí
shuí
dào
xiǎo
láng
pāo
xiǎo
chuán
tóu
méi
huí

译文

沧海变成沙田终有一日也会实现,而然为等待丈夫归来而变成石头的女子何时才能见到丈夫。谁说的小郎君抛弃了妻子?就像远征的船儿一去没有了回来的期限。

逐句剖析

"海底飞尘终有日":沧海变成沙田终有一日也会实现,

# 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

"山头化石岂无时":而然为等待丈夫归来而变成石头的女子何时才能见到丈夫。

# 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

"谁道小郎抛小妇":谁说的小郎君抛弃了妻子?

"船头一去没回期":就像远征的船儿一去没有了回来的期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诗通过“海底飞尘”和“山头化石”的意象,将自然界的变迁与人间情感的离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无常,后两句则让人感受到了人间情感的脆弱和离别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以“海底飞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尽流转和事物的潜在变迁。海底的尘埃,本是被深埋、不易被察觉的,但诗人却断言它“终有日”会飞扬起来,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隐藏事物终将显露的预言。此句以宏大的视角开篇,为全词奠定了深沉而广阔的基调。“山头化石岂无时”以“山头化石”为象,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事物的变迁。化石是地质历史的见证,它的形成需要千万年的时间,而诗人却问“岂无时”,意味着即使是最坚硬、最稳定的岩石,也终将在时间的洪流中发生变化。此句与上一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对时间力量的深刻描绘。“谁道小郎抛小妇”这一句笔锋一转,从自然界的变迁转到了人间情感的离合。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人间离别现象的质疑和不解。在世俗的观念中,可能会有年轻的小伙子因为各种原因抛弃妻子的情况,但诗人却以“谁道”开头,暗示这种离别并非必然,也非理所当然。此句以人间情感为切入点,为全词增添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船头一去没回期”紧承上一句,描绘了离别的决绝和无常。船头一去,意味着离别的开始,而“没回期”则强调了离别的永久性和不可逆转性。此句以具体的离别场景为结,将人间情感的脆弱和离别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与前面的自然景象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鸡》

下一篇:唐·李白《邹衍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