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6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shì
shàng
shuāng
tóu
wàng
míng
yuè
tóu
xiāng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逐句剖析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

# 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意图》。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

"疑是地上霜":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 疑:好像。

"举头望明月":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

# 举头:抬头。

"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静夜思》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年二十六岁的李白身处扬州(今属江苏)的旅舍中。是年春,李白踏上前往扬州的旅程,入秋后却不幸染病,只能卧于旅舍。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的夜晚,天空中月明星稀,李白抬头,望见一轮皓月高悬,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漂泊他乡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促使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中外闻名的《静夜思》。据考证,与之同期同地创作的诗篇,还有《秋夕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题材的诗。诗歌描绘了在秋日夜晚,诗人身处屋内,看到床前明月光,误以为是地上霜,随后举头望月、低头沉思的情景。通过这些描写,体现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因月色触发的浓浓思乡之情,语言朴素自然,却将这份情感表达得真切而深沉。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接勾勒出月光洒在床前,仿若秋霜的画面,没有过多修饰,却生动展现出静谧的月夜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借景抒情:借助明月这一景象,前两句写月光营造出清冷孤寂之感,后两句由望月引发“思故乡”的情感,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自然地融入到月夜之景中,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点明地点,营造出室内的空间感。“明月光”描绘出柔和的月光洒落的画面。“疑是地上霜”中,“疑”字生动展现出诗人刚从似睡非睡状态中醒来的恍惚状态,将月光误认成霜。“霜”字不仅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还暗示秋夜的寒冷,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氛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这一动作自然连贯,承接上文对月光的描写,诗人抬头望向明月。“望”字体现出诗人的专注,由月引发思绪。“低头”与“举头”形成动作上的转换,“思故乡”直接点明诗歌主题,“思”字内涵丰富,让人联想到诗人对家乡的人、事、景的种种怀念,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静夜思》全诗语言清新朴素,毫无雕琢痕迹,却能将客居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以简洁直白的方式自然流露,达到了“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境界。其构思精巧,虽内容单纯易懂,却蕴含着深厚绵长的情感,极易引发读者共鸣,历久弥新。它不仅是李白诗歌中家喻户晓的名篇,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以质朴语言传深情的典范,对后世诗歌在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明高棅《唐诗品汇》

# 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

明高棅《唐诗正声》

# 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

明张含《李杜诗选》

# 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

明胡应麟《诗薮》

# 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明胡震亨《李诗通》

# 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

清黄生、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得天趣(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偶然得之,读不可了。

明林兆珂《李诗钞述注》卷四

# 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

《 湖楼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悯农(其一)》

下一篇:唐·李绅《古风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