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思颍水绿":您思念着颍水的碧绿风光,
"忽复归嵩岑":忽然又要回到嵩山之中。
# 嵩岑:嵩山。,忽:倏忽,很快的意思。
"归时莫洗耳":回去时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
# 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
"为我洗其心":请为我好好洗涤自己的内心。
"洗心得真情":洗涤内心才能领悟真正的情感与本真,
"洗耳徒买名":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
# 买名:骗取虚名。
"谢公终一起":像谢安那样的贤才终究会被征召出山,
#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相与济苍生":让我们一同辅佐君王、救济天下百姓。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在长安青绮门送别友人裴图南归嵩山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的赞赏和慰藉,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在长安希望破灭后打算离开的心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直接表达诗人对假隐士的鄙视,认为只洗耳不洗心是欺世盗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则直接抒发与友人相互劝勉、渴望经世济民的情怀,情感直白强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用典:“谢公终一起”则援引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曾隐居东山,后应召出山,辅佐朝廷,成就济世之功。诗人借用此典,既表达了对友人虽归隐却终会再展抱负的期望,也暗含自身即便身处困厄仍怀济世之志的情怀,使典故成为传递理想抱负的载体,让情感表达更为厚重深沉。
3. 分段赏析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两句是写友人归隐的缘由与行动。“颍水绿”以颍水碧绿清澄的景象,将友人归隐的愿望化为具体可感的美好画面,让抽象的意念变得生动形象;“忽复”二字则尽显友人的洒脱爽快,不经意间便流露出其对功名富贵的淡然,将人物个性与情态鲜活展现。“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叮嘱。化用许由洗耳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不说洗耳表清高,而说“洗心”,寄寓着诗人对友人的期许,希望友人能净化内心、坚守本真,言辞间可见其独特的思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两句进一步阐述“洗心”与“洗耳”的区别。“洗心”能让人获得真挚的情感与本真的心境,而“洗耳”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做作之举,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行为的鄙视,凸显其对真诚品格的推崇。“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两句是诗人与友人的共勉之语。借用谢安东山再起、济世安民的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慰藉与期望,也展现了诗人自身虽身处困境却仍怀济世苍生之志的积极向上精神,让送别之情升华为对理想抱负的坚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具有很好的概括力,丰沛的思想情感被巧妙凝结在具体可感的形象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醇厚的韵味。这般境界,远非那些刻意雕琢辞藻、一味堆砌语言的作品所能比。
# 言真能洗心,则出处皆宜,不专以忘世为高也。借洗耳引洗心无贬巢父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沉刻之意,以快语出之,可令闻者警竦。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云:“为我”字说得亲热。严沧浪曰:此格如常山蛇首尾与中皆相应。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多么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何等洒落,何等爽快,敝屣功名富贵自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徒事洗耳,则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或隐或显,唯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代不详《唐诗鉴赏辞典》
# “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即以立意为胜;“著笔平”,即无句可摘。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事藻饰,直抒胸臆,实为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其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读来醰然有味。这种艺术造境,决不是那些铺锦列绣,雕绘满眼之作所能比拟的。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上一篇:唐·温庭筠《碌碌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