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馆前津吏迎":横江馆的渡口前,官吏在迎接(我),
# 津吏:唐制于诸津渡设津令一人,下有津吏(见《新唐书·百官志》)。,横江馆:设在横江浦的对岸采石矶,又曰采石驿。
"向余东指海云生":他向着我东边指去,说那里海面上云雾弥漫。
"郎今欲渡缘何事":你今天想要渡江是为什么呢,
"如此风波不可行":这样的风浪如此之大,实在是不可以前行啊。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怀的咏史诗,描写了横江渡口风浪骤起的险恶场景,表达了李白对理想受阻的愤懑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流露其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2. 分段赏析
首句“横江馆前津吏迎”,不仅点明了地点和人物,还通过“迎”字突出了津吏与李白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为后文的对话奠定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李白此行可能有着不同寻常的目的或急迫性,使得津吏主动上前迎接并询问。第二句“向余东指海云生”,通过津吏的手势和指向,以及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海面上云雾弥漫的景象,同时也感受到了津吏对天气的敏锐观察和经验积累。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画面感,还为后文的对话提供了背景和铺垫。第三句“郎今欲渡缘何事?”津吏的话中透露出对李白渡江原因的询问,同时也隐含了对李白年轻气盛、急于求成的担忧。这里的“郎”字不仅是对李白的尊称,也暗示了李白当时的年轻和冲动。而津吏的询问则是对李白行为的关切和提醒,显示出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接下来,“如此风波不可行!”津吏的话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通过观察天象,判断出海面上即将有风浪,因此坚决劝阻李白渡江。这里的“如此风波”虽然并非已经到来的事实,但津吏却以自信和权威的语气来断定其必然性,这既体现了他对天象的敏锐观察和丰富经验,也展示了他对李白安全的关心和担忧。
3. 作品点评
《横江词六首(其五)》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巧妙地构建了主客双方的对白场景,并且辅以手势等动作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栩栩如生,有声有色。
# 绝句一句一绝,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极四韵而反复议论。此篇气格合歌行之风,使人咏叹而有无穷之思,乃唐人所长也。诸家诗非不佳,然视李、杜,气格音调绝异,熟读自见。
元范梈《李翰林诗范德机批选》
# 古乐府《乌栖曲》:“采菱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愁风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绝妙。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风骨飘然,是何等意兴,何等音节!反复读之,令人悲慨。
明高棅、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此诗四句一气,其意言内已尽,而言外更无尽,是绝句第一流。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此篇与《少年行》,俱是乐府妙境,常言俗语,古意盎然。朱子所谓“如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者。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梁简文《乌栖曲》云:“郎今欲渡畏风波”,白用其语,风致转胜,若其即景写心,则托兴远矣。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质直如话,此等诗最难,如《山中答人》及《与幽人对酌》等,都是太白绝调。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全是本色。横江之险,只从津吏口中叙出。“缘何事”三字,更有无穷含蓄。绝句中佳境,亦化境也。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托津吏劝阻,意更佳。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赵秋谷曰:“横江馆前”一首,此乐府也;“问余何事”一首,此古诗也。翼云云:既讶他“欲渡”,而又问云:因何急事要去也?又手指江曰“如此风波”,正与“向余东指”句应。“不可行”,是固沮其行而深戒之辞。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杨(慎)曰:“太白《横江词》六首,章虽分,意如贯珠。俗本以第一首编入长短句,后五首编入七言绝,首尾冲决,殊失作者之意,如杜诗《秋兴》八首之分为二处,余抒正之。凡古人诗歌不可分,类似此。”
不详《李杜诗选》
# 《横江词》,即《子夜歌》之类。美人香草,皆词客之寓言。……诗固代女郎致殷勤临别之词,而诗外微言,喻名利驰逐之地,人哄而路不平。人情险巇,等于连云蜀栈,亦如涉江者犯风浪而进舟,太白之寄慨深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下一篇: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