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zǎo
chū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iāng
liǔ
tiáo
jiàn
xìng
yuán
láo
chū
yǒu
shēng
lián
chūn
qiǎn
yóu
rén
shǎo
hǎo
bàng
chí
biān
xià
xíng

译文

曲江边的柳条渐渐变得柔软无力,杏园里的伯劳鸟开始发出初次的鸣叫。可惜春天刚到,春意尚浅,前来游玩的人还很少,正好可以靠着池边下马,慢慢步行赏景。

逐句剖析

"曲江柳条渐无力":曲江边的柳条渐渐变得柔软无力,

"杏园伯劳初有声":杏园里的伯劳鸟开始发出初次的鸣叫。

"可怜春浅游人少":可惜春天刚到,春意尚浅,前来游玩的人还很少,

"好傍池边下马行":正好可以靠着池边下马,慢慢步行赏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曲江早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了曲江早春的景致:柳条轻柔舒展,杏园伯劳初鸣,春意尚浅,游人稀少。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静谧的早春氛围,末句“好傍池边下马行”尽显其闲适赏景的心境,展现了对自然春光的细致体察与悠然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曲江早春》是白居易在任左赞善大夫期间(约815-818年)所作。当时他于早春时节游览曲江池,见池畔柳枝渐柔、杏园伯劳初鸣等早春景象,触景生情,又因诗中杏园为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此典故的运用也暗含了他对自身仕途的感怀,遂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歌描绘了曲江早春时节的景象:柳条渐柔,伯劳初鸣,春意尚浅,游人稀少,诗人则悠然下马沿池赏景,表达了对早春自然风光的喜爱和闲适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曲江柳条渐无力”以柳条的柔静形态展现初春特点,“杏园伯劳初有声”借伯劳鸟的鸣叫赋予春景动态生机,动静相衬勾勒出早春鲜活景致。用典:“杏园伯劳初有声”一句化用杏园典故,孔子在缁帷之林游玩,在杏坛之上休息就座,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则弹琴唱歌。诗人在此处提及杏园,并非直接抒发对功名的追求,而是借这一带有文化印记的场所,与早春的自然景象相融合,既点明了曲江周边的人文环境,又在宁静的早春氛围中,暗含着对过往仕途经历的淡淡回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曲江柳条渐无力”一句,以“渐无力”精准刻画初春柳枝刚抽芽舒展、柔软纤弱的形态,尽显春日初临的轻柔;“杏园伯劳初有声”通过伯劳鸟初次鸣叫的细节,既点明季节更替,又为静谧春景增添灵动生机,杏园意象暗含文人雅趣;“春浅游人未应集”写出早春时节寒意未消、游人稀少的景象,营造出清幽氛围;“就中须我独闲行”则直抒胸臆,在游人稀少的背景下,凸显诗人独自闲行赏景的超然闲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乐府古题序·董逃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嘉陵夜有怀二首》

猜你喜欢